第377章 以史為鑒(第2/2頁)

比郭嘉更典型的例子還有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鞠躬盡瘁的代名詞,他是標準累死的。他死的時候五十四歲,看起來不算早夭,可是如此考慮到他是在劉備死後才獨攬大權,前後也就十來年的光景,其實和郭嘉在曹操帳下效力的時間差不多。如果他剛剛出山就被劉備付以重任,也許劉備的爭霸之路會順利一些,但諸葛亮大概也會死得更早。

巧得很,他也是法家,喜歡事必躬親。

張纮注意到了孫策的臉色,知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至少是有所領悟,既驚訝又興奮。書讀得多不代表懂的事就多,還要看悟性,而悟性是天生的。張良為別人解說《太公兵法》,懂的人寥寥無幾,為劉邦解說,劉邦卻是一聽就懂,這就是悟性。張良決定追隨劉邦,正是看中了劉邦的悟性。

顯然,孫策的悟性也很高。

“於君如此,於國家也是如此,事無巨細的背後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法家以編伍之法勒民,獎勵耕戰,亦出於此。其善在於能盡全國之力,並力所向,不遺一人,所以秦之民雖不多於六國,而秦能滅六國。其惡則在於竭澤而漁,民不聊生。大爭之世,尚可勉強為之,六國既滅,又南討越,北征胡,連年不休,天下苦秦,所以陳勝才能揭杆而起,登高一呼,而強秦土崩瓦解。”

張纮伸手指指北面。“大澤鄉離此也不遠。以史為鑒,豈是一句空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