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2/3頁)

如此一來,擺在孫策面前的就有兩個難題:南陽士卒能否擋住西涼步卒的攻擊?如何防備西涼騎兵?

黃忠、鄧展主動請戰,要求擔任前鋒。他們兩部成列比較早,訓練時間更長,又經歷過幾次戰事,有一定的戰鬥經驗,可以承受較大的壓力,更有把握擋住西涼步卒的進攻,穩住陣腳。

話音未落,董聿不服氣了。我的部下雖然成列相對較晚,但我也是經歷過大戰的人,不敢和黃校尉比,比你鄧校尉可早多了。我跟著將軍作戰的時候,你剛剛被俘呢。

提起舊事,鄧展有些不好意思,文聘更尷尬。他當時的對手就是董聿,嚴格來說,他也是董聿的手下敗將。可是孫策對他很重視,現在他領四千人,董聿卻只有兩千人,怨不得董聿有意見。

“我打頭陣吧。”文聘說道,聲音不大,但是很穩定。“我雖然不如諸君善戰,可是我的部下以南陽人為主,只要想辦法激勵起士氣,將士用命,應該能頂住西涼兵的進攻,挫挫他們的銳氣。”

孫策心有所動。文聘說得對,南陽人可能算不上精兵,但南陽人有個好處,他們是守護自己的家園,比西涼人更願意拼命。這一點應該好好利用。俗話說得好,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人一旦被逼到了絕路上,往往能爆發出難以想象的戰鬥力。南陽人軟弱又怎麽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西涼兵屠城已經激起了眾怒,為了復仇,南陽人完全有可能不要命。

反正敗了也是死,不如決一死戰。

刹那間,孫策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擺擺手,示意眾將不要急著爭論,他先提兩點原則:一,要充分調動南陽人的戰鬥意志,激發他們的潛力;二,這次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留後路,全軍上下要抱定與西涼人決一死戰的信心,不勝則死。不要想著還有下次,這次要是輸了,南陽就是徐榮和西涼兵的,誰都不會有明天。

所以,我們不是要分勝負,我們是要決生死。

此言一出,眾人驚愕不已,面面相覷。但他們很快明白了孫策的良苦用心,立刻調整思路,重新布陣。大家各抒已見,提出一個又一個方案,雖然有時候爭得面紅耳赤,甚至為了爭任務嚷著要出去打一架,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氣氛卻非常熱烈。就連一向不對付的婁圭和趙儼都和睦多了,提出一個又一個鼓舞士氣的方案。

在激烈的爭吵中,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作戰方案漸漸成型。

……

朝陽東升,兩軍對壘,雙方將士在戰鼓的指揮下依次進入戰場。

到了這時候,一切陰謀詭計都沒用了,剩下的就是實力的較量。

安眾這個縣還在,但縣城卻早沒有了,只剩下一座殘城。涅水繞城東而過,沖刷河道,半邊城墻倒塌。城裏還有一些舊屋,有人住,還墾了地,不過現在是冬季,沒有莊稼,大戰在即,主人也舉家逃亡,連個鬼影都沒有。原本的夯土城墻經過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大部分坍塌,成了幾個大土堆。

孫策登上一個土堆,將這裏作為中軍指揮台。將旗之外,他豎起了另一面純白的大旗,大旗上只有兩個字:復仇!字用鮮血寫成,已經幹涸,紅中帶著黑,凝結著深深的仇恨。每一個看向這面大旗的士卒都咬牙切齒,眼神兇狠如狼。

趙儼、婁圭戰前費了很大心思,組織南鄉、順陽的幸存者控訴西涼兵屠城的暴行,並成功的將之變成整個南陽人的恥辱,將這一戰變成但凡是人都應該向這些禽獸復仇的正義之戰,這面大旗就是其中一環,時刻提醒所有的將士堅守陣地,痛擊西涼兵,為死難者復仇。

徐榮背水立陣,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對於任何一個稍有軍事常識的人來說,這都是用兵大忌。但孫策卻很快就明白了徐榮的苦衷,應該是關南帶去的那方手帕生效了。徐榮和他一樣,只能背水一戰。

手帕上有什麽?除了那個標明他身份的朱雀標志,什麽也沒有。關南不是擅長說謊的人,他玩不來復雜的反間計,但西涼將領和徐榮之間的猜疑無法彌補,而徐榮放棄武關道,攻占穰城的行為又太過反常,兩者結合,他想解釋清楚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人逼急了會賭咒發誓。徐榮被逼急了,也只有先把自己立於必死之地,向死而生。只有如此,他才能消除西涼將士的疑心,孤注一擲,做生死之戰。

人心隔肚皮,越猜越可疑。孫策就是要讓他們猜,他們心裏的猜疑有多大,可能性就有多大。他之所以忍宛城豪強一直忍到現在,就是不希望在外敵未除之前發生沖突。雖然他們未必把他當南陽之主,可是就驅逐徐榮,避免被西涼兵屠戮這一點而言,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就算有什麽分歧,在危險消除之前都不會演變成劇烈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