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穰城的重要性(第2/2頁)

孫策這麽做就是要為講武堂的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只要肯用心學習,實以致用,升遷速度從來不是問題,論資排輩在他這裏不存在,一切都以戰功說話。而真要真正的戰功,靠匹夫之勇是沒用的,更關鍵的是會帶兵。

講武堂的主要學習內容就是怎麽帶兵。

孫策離開了析縣,趕往酈城。他走得很快,一百多裏路,只用了兩天就趕到了。文聘和婁圭已經等得很焦急。他們的意見和關南相似,穰城是重要的產糧地,如果被徐榮占據,對孫策極為不利。

比起關南,婁圭還有一個擔心,他覺得徐榮屠城只是從權之計,是為了威懾各縣,迫使他們投降,坐取不戰而勝之功。過了這段時間,他肯定會改變策略,改用懷柔之策,恩威並施。如果孫策不抓住機會趕上去,坐實他屠城的惡名,等他改變了策略,那些被他嚇壞的世家豪強就會倒向他,就算孫策想學徐榮下狠手也沒有意義了。人性就是欺善怕惡,一直行兇的惡人突然給點小恩小惠比一直行善的善人更容易得到人心,所以恩威並施才會百試不爽。

孫策覺得有理,更不敢怠慢,僅在酈城休整了一天,就再次踏上征程。

這時,宛城方面傳來消息,接到各縣的求援後,鄧展率領五千人離開宛城,正在趕來與孫策會合。孫策大喜,為安全計,他決定先渡過均水,與鄧展會師,然後一起趕往穰城。穰城離宛城和酈縣都不過百裏左右,對擁有騎兵優勢的徐榮來說,他們的位置幾乎是透明的,分別行軍很容易被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