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大善之心(第2/3頁)

非但廳太誦一家覺得對大寧投降沒有任何問題,就連他手下的那些將領官員也都覺得沒有什麽問題,更神奇的是百姓們夾道歡迎……

等進了城之後孟長安才知道怎麽回事……原來廳太誦為他兒子廳太野請的先生居然是寧人。

一個連山道的老先生,已經到桑國有十六七年的時間,最近這些年來,他對廳太野算是傾囊相授,廳太野從小就對大寧產生了無比強烈的敬仰和向往。

而也是在這段時間中,郡守廳太誦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巨大,他的寧字寫的很好,寧語說的也不錯,只是口音稍稍有些奇怪。

而廳太野就更像個寧人了,就是說話也帶著些連山道糖山那邊的口音。

也就是在這時候,英條柳岸忽然之間就反應了過來,為什麽自己回到桑國之後給他父親很多老部下都寫了信,唯獨廳太誦那麽積極那麽熱情的請求他來海野郡,這一定都是那位老先生在後邊教的。

孟長安如果不進城的話,連他都不知道還有這樣一位老先生在。

當夜,在廳太誦的家裏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晚宴,廳太誦代表英條柳岸宴請孟長安,據說英條柳岸不舒服所以不來了,估計著他此時此刻應該是覺得孟長安不是外人,他才是外人。

這位來自大寧連山道糖山郡的老先生姓陳,名為陳浮生,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浮生,也是浮生何事最關身的浮生。

吃過了飯,老先生和孟長安在廳太誦家裏的花園裏隨便走了走。

“先生是何時來的?”

孟長安問。

“有些年了,那時候,一位從桑國慕名到大寧求學的僧人,千辛萬苦的到了大寧,他仰慕長安繁華錦繡,心馳神往,可是走到連山道糖山郡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而身染重疾。”

老先生一邊走一邊說道:“鄉裏唯有我會一些桑人的語言,所以鄉老就讓我去看看怎麽回事,我替那僧人請來醫生,奈何他已經油盡燈枯,救不了了……”

老先生道:“那僧人臨死之前對我說,他能來大寧,是他所在的寺廟傾盡全部財產資助他來的,只想著他回去能帶回來自大寧的禪法,可是他們哪裏知道,大寧不信禪。”

“他臨死之前跟我說……先生啊,我花光了寺廟裏積攢下來的所有香火錢才到了大寧,寺廟裏的人還眼巴巴的等著我回去告訴他們大寧是什麽樣子,長安是什麽樣子。”

老先生停頓了一下,心情似乎有些復雜。

“那僧人哀求我,能不能替他回去,告訴他的同門說他盡力了,但是沒能回去,替他道歉,也想讓我替他跟同門說說長安是什麽樣子。”

老先生看了孟長安一眼,眼神有些復雜的說道:“他後來病死,鄉裏給他葬了,我和鄉老們商議了一下,大家都說這是傳揚大寧文化的事,是大事,於是向縣令大人請示,縣令大人也覺得這是好事,一可宣揚大寧文化禮儀,二可完成那僧人的遺願。”

“於是,我在縣令大人和鄉親父老的資助下來到了桑國,找到了那家寺廟……可真破舊啊,只有一座屋頂上都長了荒草的正屋,兩邊的配房都已經坍塌,他們沒錢修繕,那時候桑國還在內亂之中,誰有錢來供奉香火,他們也是艱難度日。”

老先生繼續說道:“我到了之後看到他們生活的如此困苦,於是用我帶來的銀子為他們重新修繕了房屋,他們請求我留下講解大寧文化,我一時心軟就留了下來,結果一留就是十多年。”

“這十幾年來,不但廟裏的僧人已經都學會了寧字,他們還背誦了很多詩詞歌賦,時間一久,城中的百姓們也都到廟裏去聽我講,講著講著,整個海野郡城裏的人就都對大寧格外的仰慕了。”

老先生稍顯得意的笑了笑道:“這十幾年間,跟我聽學的弟子已有數千人,桑國一統,廳太誦到了海野郡,他聽說了我的事之後十分好奇,也來聽我講學,一來二去,還把孩子交給我……”

孟長安深吸一口氣,駐足,朝著老先生一拜:“先生這是大善之心。”

“沒有沒有。”

老先生連忙扶著孟長安:“可不敢受大將軍如此大禮,我只是一介布衣,只是讀書多了,所以講了十幾年也不厭煩,還有的講,他們喜歡聽也願意學,我就多教他們一些。”

“大將軍,我是受人之托便忠人之事,這不正是咱們寧人歷來的性子嗎?不能答應的事絕不答應,既然答應了就一定會做到。”

孟長安點了點頭:“老先生說的沒錯,寧人都是如此。”

老先生笑道:“所以在廳太誦接到英條柳岸的信之後他就來問我如何辦,我就對廳太誦說,大寧至強天下第一,如果開戰桑國必然會敗,不如趁著這個機會讓英條柳岸來,他來了,就有機會接觸到大寧的人,接觸到了,就能保全海野郡內數萬百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