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理論和應用的碰撞(第2/3頁)

他說這些,孩子們不見得能懂,但是也不見得不懂,只要他們知道,自己學的東西不是沒有用就是了。

李綱端坐在朝堂裏,今天面對的不是朝臣,而是面對太學和國子監裏的博士,這些博士都是一群老學究。

改變他們的思想實在是太難了,李綱負責的軍器監的各種軍器的改良,都是數學在實際中的運用,這些東西跟這群老學究講明白實在是有點難。

今天這群博士們,終於找上門來,問李綱要個說法,這教材到底是學太學裏的教材,還是用你李綱的教材。

“今天話擺在這!這新學是官家推行的!這教材是官家欽定的!你們要是找人說理,去找官家說去!官家在燕京呢!快車十天就到,慢悠悠的二十天也就到了!”

“新學就是這些教材!必須推行!”李綱將聖旨拍在桌子上,揚長而去。

經學博士們,面面相覷,他們本以為自己的老資格可以跟李綱坐而論道,討論下這些教材有沒有修改的余地。

結果李綱根本不給他們機會。

李邦彥站在文德殿的門口,都笑彎了腰。

他走了進去笑著說道:“教材都在這裏,大宋書局都給刊印好了,你們得自己學會,才能教學生,趕緊拿回去研究研究。”

“還有工賑監的西席先生們,也是同樣的道理,三個月後的新學就要全面普及下去,西席先生要是在課堂上被問倒了,那可是要丟臉的。”

李邦彥讓經學博士們離開了文德殿,李綱擺明了耍流氓,擡出了官家壓他們,這要是不遵守,就是違抗聖命!

這才是一個宰執該有的模樣,事事都要自己扛下來,那官家這大殺器,留著幹啥?

經學博士們當然沒膽子去燕京行在,問官家說理去。

據傳聞那裏遍地的流民,四處起的刀兵,他們可不敢去淌那淌渾水。

這新學的教材,用最快的速度向著大宋的全國各處蔓延開,僅憑大宋書局一家根本沒有可能將這些書籍刊印完成,自然讓各地的書坊積極配合刊印,統一了授課內容。

趙桓收到李綱的劄子時候,也笑了笑,這個李綱終於學會了利用皇帝去背鍋。

不過趙桓哼著小曲,走出了延福宮,溜達著向皇城左側的集市走去。

在燕京行宮的左側,有一條街是集市,這裏雲集了天下幾乎所有的貨物,行商坐商雲集,趙桓今天的活動,就是跟著朱璉去逛街。

燕京不同於汴京,這裏幾乎沒人認識他,所以他安排了一些親從官跟隨,也沒有清場,就溜達著從側門,走出了行宮。

趙桓站在這條街的街首看著街尾,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樣子,一陣舒坦。

他沒有把自己的政令玩脫,大宋的糧價經過了小幅度上揚之後,再次平穩了下來,燕京汴京兩處的糧價僅僅漲了半成。

大概從兩塊一斤的米,漲到了兩塊一毛錢一斤米。

宇文虛中和趙桓兩個人都小看了大宋國的底蘊。

這是一個人口近億的國度,這片土地上的百姓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世界上最繁榮的東方世界。

而這種繁榮在鄉紳地主的嚴苛剝削之下,依舊繁衍了近億人口的繁榮。

而彼時的歐羅巴,人口才堪堪達到五千萬不到的模樣。

在趙桓為期一年多的土改和商改之下,這次的接納數百萬人進關,完全沒有任何的波瀾,像是水滴匯入了大海一樣。

這次的北地難民一共接收了兩百萬人,相對於大宋一億的人口,人丁僅僅增加了2%。

趙桓對此松了一口氣,他害怕宇文虛中說的那些變成真的,但是好在,結果皆大歡喜。

趙桓明白了什麽叫大一統王朝,這個大一統,統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

這是一個整體。

“煙雨尋春跡,大地納靈氣,百花相爭艷,盛世看今時。”趙桓準備踏入集市之中,帶著朱璉好好的逛逛街。

繁華盛景,自己卻不能融入其中,豈不是可惜?

當趙桓踏出第一步時,無數的親從官從自己的身後,跑到了前面,將街面上所有的人清的幹幹凈凈。

趙桓愣愣的看著這一幕,他扭頭看了一眼沈從,小心謹慎這四個字完全符合現在沈從的一舉一動。

你有點莽夫的樣子好不好!你看是砍廢了金國東帥的沈從啊!

“官家,請,清場了。”沈從張望了一下,笑著說道。

“你都人趕跑了,這還有什麽意思?”趙桓氣急,笑罵著說道。

沈從低頭說道:“官家,若是百姓不慎沖撞了官家,對百姓也是一件禍事。官家,畢竟是官家啊。”

沈從清場的理由是為了保護趙桓,也是為了保護百姓。

誰讓趙桓的身份這麽特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