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七章 建行在(第2/5頁)

想徹底平定草原,就必須以夷制夷,一個可汗的挑選,決定了未來幾十年草原的命運,也關乎到未來幾十年大明邊境的安穩。

陸完看著許泰,問道:“許副總兵,不知陛下有何安排?”

在沒有明確草原形勢的情況下,陸完想從許泰口中得知朱厚照的一些看法,皇帝的意見在此時非常關鍵。

許泰則被問懵了,在這麽一群高官面前,他還沒到錢寧那樣自恃為寵臣、嬌縱跋扈的地步,當即恭敬地回道:

“陛下只是派擰公公傳話讓卑職前來與會,並未有更多交待,回去後,卑職也只是將這次商議的結果告知擰公公,再由擰公公轉告陛下。”

陸完點了點頭,又看著胡璉問道:“現在宣府地方糧草補給,還算充足吧?”

胡璉略微思索後,才帶著擔憂說道:“短時間內,應該並無太大問題,但若時間拖得長久,怕是沈尚書當初籌集的糧草未必能撐得住……九邊各地本身糧食就不夠,無法支援宣府,京師各糧倉最近也並未送糧食前來。”

等胡璉說完這話後,在場的人突然意識到,這場戰爭居然是沈溪自己掏腰包,自行策劃,又去組織兵馬和行軍,終於完成了一次可以名留青史的戰爭。

想到這裏,眾人相視一眼,沒有再對沈溪的事發表議論。

好像沈溪做任何決定,都有其道理,就算失敗似乎也是沈溪跟正德皇帝的事情,他們沒資格說三道四。

王守仁有些擔憂地道:“是否要將軍中糧草有缺的事情,上奏陛下,讓陛下著令戶部調撥糧食到宣府?”

陸完若有所思,微微搖頭:“之前陛下態度堅決,未讓戶部負責征調糧食,宣府本來就是西北糧倉,如今連宣府都缺糧,只怕九邊缺糧的情況更甚,指望從三邊或者是偏關、大同等地調撥糧食到宣府,不切實際。”

“此外,戶部一直說京城缺糧,反對對草原用兵,估計現在也不會開這個口,以免給陛下留下不好的印象。既如此,不如讓軍中節衣縮食,同時通知草原關於這邊的真實情況,讓沈尚書有個心理準備。”

“嗯。”

這次連王敞也在點頭。

既然缺少糧食,堅持不了太長時間,大軍長久在外也恐京城生變,不如早些班師回朝,但現在沈溪沒回來,大軍還要留在張家口堡一線繼續消耗糧草,戰爭狀態也未結束,想改變現狀只有讓沈溪早些回來,如此此戰才算暫告一段落。

陸完再道:“也要奏請陛下,既然九邊各處戰亂基本平息,也該重新組織生產,西北的屯田不能停歇,秋播眼看就要開始了!”

王敞笑著說道:“你想的事情可真多,連戶部的事情都考慮到了,不如把這邊的情況告知京城,讓戶部自行奏請……”

“不過,對於戶部會不會撥糧,我這邊倒有不同看法。之前戶部一直宣稱缺糧,但實際上京城各糧倉都是滿的,只是謝閣老不想朝廷對草原用兵,才以糧草不足為借口,反對沈尚書的計劃。”

“但現在沈尚書已經領兵取得對韃靼人的決定性勝利,戶部這個時候再不表現一下,恐怕更會遭來陛下的反感,如此一來,恐怕戶部上下反倒會積極撥糧,以減輕罪責!”

“那行吧,可以去函京城,看看戶部是否肯撥糧,至於秋播之事,則無需那麽麻煩!”陸完一邊斟酌一邊說道,“傳信到戶部,由戶部奏請,再由陛下批閱後傳達九邊各處,至少要耽擱旬月,此時為何不由我們自行上奏?”

“我們考慮的事情,對大明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不怕被人指責僭越,畢竟一切都是為大明江山穩固。”

王守仁連忙點頭:“陸侍郎所言在理,一切都是為大明江山社稷著想,就不論是什麽衙門該做什麽事了;再者,本身屯田事務,就該是九邊地方考慮的事情。”

陸完望著王守仁道:“伯安,你乃宣大總制,宣府、大同地區的屯田事宜本就由你負責,這件事你來提出最好不過。”

這邊陸完一邊說只要是為大明,就不分衙門,卻遵從典章制度,找了個折中之策讓王守仁以宣大總督的身份上奏,其實也是對朝廷制度的一種遵循。

王敞道:“還是你考慮周到,那伯安回去後趕緊上奏為好,事關來年收成,這件事拖不得。”

胡璉請示:“兩位侍郎,如今張家口堡內外駐紮兵馬太多,且未有出兵計劃,是否先將宣大地方兵馬撤回駐地,以減輕張家口堡這邊承受的糧草不足的壓力?”

陸完望著胡璉,本來他對胡璉有些輕視,到底從會試、殿試成績以及入仕資歷來說,胡璉沒有資格一下子跳到宣府巡撫這麽重要的位子上,完全是沈溪打破陳規,堅持把胡璉安排到朱厚照身邊代表他領軍,才有這種火箭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