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三章 沈溪的上奏(第2/2頁)

沈溪親率兵馬,並沒有在宣府之戰中全軍覆沒,而是為朝廷留下了一支可以跟韃靼人周旋的軍隊。

圍攏過來的人,在看到奏報內容後,不由議論開了。

皇帝這會兒正在裏面接受治療,他們不敢說得太大聲,只能盡量壓低聲音議論,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還是沈溪如今手頭有多少兵馬,是否擁有跟韃靼人一戰的能力。

戶部尚書韓文想了想,有些不確定地說道:“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的話,沈巡撫手下有五萬兵馬,可對?”

對於朝廷出兵數量,就連朝中這些個重臣也不是很清楚,涉及到軍事機密,一旦韃靼人在朝中有細作,將事情泄露出去,韃靼人就會對大明兵馬布置情況了若指掌,誰也不敢冒這個險。

所以沈溪帶兵數量,對外一律宣傳五萬兵馬,只有朝中少數人知道其實只有六千步卒,再有極少人知道,其實沈溪所配備的兵馬多為老弱,戰力堪憂。

沈溪說跟韃靼人交戰,第一戰就讓韃靼四千騎兵全軍覆沒,那沈溪麾下剩下的兵馬用手指頭都可以扒拉出來,堅持到現在土木堡還未失守,不得不說是個奇跡。

別說再有什麽建樹,就算想多支撐幾天都不可能,甚至隨著宣府淪陷,這會兒是否還在堅持都難說!

李東陽直言道:“沈溪在西北,親率兵馬不過六千,土木堡一戰折損嚴重,此時兵馬糧草皆都無法補充,朝廷恐無法增援!”

一句話,先堵上派兵增援沈溪這條路,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土木堡都沒有固守的價值。

本身這就是一座被廢棄的城塞,那裏最大的弊端便是補水艱難的問題,西北戰禍連連,宣府、張家口堡、榆林衛城這種固若金湯的堡壘,駐守兵馬都數萬,尚且無法堅守,去增援一座幾近廢棄的城塞,怎麽都說不過去。

很快,蕭敬從寢殿內得知司禮監收到了新戰報,親自出來,問明情況後,蕭敬有些驚喜地問道:“沈大人如今還在鎮守要隘?”

謝遷有些遲疑地說道:“蕭公公,沈溪小兒並未進兵到宣府,也未撤兵至居庸關,而在……土木堡,距離懷來縣城,倒是不遠。”

蕭敬有些犯糊塗,什麽懷來縣城,他似乎有點兒印象,但他對大明地理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不知道懷來縣跟土木堡之間有多少聯系。

就算是司禮監太監掌握很高的權力,但他們畢竟是從內侍太監中挑選出來的,資質有限,在見識上無法跟朝中這些進士出身又在官場磨礪幾十年的老臣相提並論。

謝遷雖然也是個“老糊塗”,但在內閣多年,對於全國的山川要隘多有了解,加之近年來西北邊關不太平,他對於三邊以及宣大一線的地理研究得很深,很多事可以張口就來。

蕭敬道:“諸位大人,今日陛下龍體有恙,本不宜再面見諸位,但陛下執意讓老奴出來傳召諸位進去,一會兒有好消息就提一提,糟心事能少言便少言,這沈大人獲得勝利的事情倒是可以大書特書。”

“陛下如今對邊關形勢多有憂慮,得知沈大人在西北平安無事,還殲敵四千建立偌大的功勛,有這麽一路人馬能為朝廷分憂解難,陛下一定歡欣鼓舞,指不定對病情有所助益!”

謝遷代表一眾大臣表態:“不用蕭公公提醒,我等知道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