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九九章 奉調(第2/2頁)

“沈中丞,老夫先在這裏對您說聲恭喜。”陶琰坐下後上來便說了句讓沈溪摸不著頭腦的話。

沈溪微微皺眉,要說之前他認識的陶琰,可不是一個溜須拍馬之輩,說話中肯,就算老奸巨猾那也是儒者一貫作風,可這次陶琰上來就道恭喜,他只當陶琰恭喜他在這一年時間裏剿匪的成就。

沈溪問道:“陶臬台……不對,應該稱呼一聲陶藩台,在下領兵在外執行皇命,喜從何來啊?”

陶琰露出吃驚之色,問道:“沈中丞難道尚未聽聞,朝廷已有旨意要征調你回京,出任延綏巡撫?”

沈溪聽到這消息,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是:“謝老兒,你不會坑人坑上癮了吧?”

以陶琰的性格,絕對不會無的放矢來這兒說沒譜的話。

陶琰說有,那就一定如此,只是因為信息渠道的關系,這消息或許接下來幾日內就傳達到沈溪手裏,陶琰只是順帶過來提醒他一聲,別讓他錯過消息。

這消息對沈溪來說,根本接受不了。

延綏巡撫是什麽職位,沈溪比誰都清楚,這是個勛貴可以當但自己卻萬萬當不得的職務,他在榆林衛時就跟當時的延綏巡撫保國公朱暉扯皮,這會兒朱暉雖然人不在三邊,但他的勢力卻遍及三邊各處。

如果沈溪去西北,下面隨便一個總兵、參將都可能擁有侯、伯的爵位,能令他無法招架。跟誰鬥都好,就是別跟這些勛貴玩,因為這些人鬥法不講規矩,而是論拳頭,自己拳頭本就不大,跟人比拼的結果就是自取其辱,黯淡收場。

“陶藩台,在下並未聽聞此事,怕是道聽途說吧?”沈溪含笑問了一句。

沈溪嘴上說的輕松,但心中依然在大罵謝遷,連劉大夏、馬文升也沒放過,在他看來,謝遷、劉大夏和馬文升等人聯名向弘治皇帝舉薦讓他來東南履職,已經是在折騰他,他一介乳臭未幹的少年,一副小身板卻要扛起剿匪的大任,說是皇帝寵信有加,誰會相信?

擺明是折騰人,美其名曰磨礪!

結果閩粵這邊剛剛打開局面,沈溪有了剿匪的功績,眼看可以進一步擴大戰果,朝廷又要把他調往西北,難道是覺得東南剿匪沒起到“鍛煉”的效果,準備換個地方繼續折騰……哦不對,是磨礪!

陶琰沒想到沈溪並無欣然之色,倒好似新差事有多艱巨一般,他抱著謹慎的態度回道: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沈中丞還是在福州城多停留幾日為好,朝廷旨意已在路上,只是老夫聽聞沈中丞是先調回京城,再行敘用,至於是否補延綏巡撫的缺額,老夫也不敢確定,一切以朝廷最終任命為準。”

沈溪琢磨了一下,說道:“在下如今所領差事,理應迅速領兵北上,及早撲滅賊寇。若在福州城耽擱太久,而令盜寇肆虐地方,致未完成陛下交托之責,恐……”

陶琰打斷沈溪的話:“沈中丞還是酌情停留一兩日為宜,東南雖有匪患,但屬纖芥之疾,怎及西北用兵來得緊要?若因沈中丞錯過消息而令西北生變,這責任沈中丞怕是承擔不起!”

話雖說得中肯,但沈溪聽了心裏卻不那麽舒服。

朝廷的公文尚未下達,你陶琰作為福建按察使,就算如今升任浙江右布政使,憑什麽老早就知道朝廷的人事任免情況?了解還如此詳細,就好像你在京城安插有眼線,而且眼線傳遞消息的速度比朝廷驛馬還要快。

這很不正常。

但陶琰既然專程前來提醒,安的還不是壞心,這讓沈溪非常氣惱。

你說你陶琰不來說,我直接領兵北上,當作什麽都不知道,什麽延綏巡撫、西北用兵的事情跟我沒關系,我平我的匪,西北那邊出兵,兩不耽擱。

現在倒好,根本就沒法裝作什麽都不知道離開,只能在這兒等壞消息。就算如同陶琰所說,他這次奉調是先回京城,他最終難逃往西北一行。

沈溪心想:“難道我少年成名,在朝中光華耀眼,就必須做到死而後已,才能為大明的統治者接受?”

“不讓我掛掉,你們心裏就不舒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