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九〇章 成大事者(第2/2頁)

說完,謝遷連頭都不回離開劉府,讓馬文升和劉大夏頗覺無奈。

如今內閣三位大學士中,皇帝對謝遷最為倚重,除了謝遷這幾年做事得體,接連幹了幾件大事外,還因另外兩位,劉健和李東陽都有些掉鏈子,有事沒事都請病假、事假,在家賴著不上朝。

皇帝原本屬意讓程敏政入內閣分擔重任,但程敏政於弘治十二年死去後,皇帝感覺朝廷內部黨派紛爭嚴重,以致於跟程敏政有競爭關系的傅瀚、吳寬等人,到朱祐樘去世,都未能入閣。

內閣一直保持三位內閣大學士,主要是朱祐樘覺得沒有做事得體而且能服眾的人進入內閣,他在自己身體不佳的情況下又不能貿然調動,所以就算劉健和李東陽無心朝堂,屢屢請辭,寧可讓謝遷一個人頂著內閣的差事,也沒另招人手。

現在倒好,謝遷為了保沈溪,已經把話挑明……劉大夏若一意孤行,那我就不跟你們玩了,你們為了所謂的朝廷的利益,還有為太子打下個登基的良好外部環境,就把我的孫女婿推出去送死,讓我眼睜睜看著那聽話乖巧的小孫女當寡婦,那我謝某人還為朝廷效什麽命,我直接請辭!

“時雍,別想太多,於喬只是一時未能釋懷,待隨後我上門去勸導一番,你該怎麽做,便怎麽做,我站在你一邊。”馬文升此時表明態度。

馬文升跟謝遷、沈溪的交集遠不如劉大夏多,他雖然也欣賞沈溪辦事的能力,但他曾領兵出征哈密,更有軍人做派,只能能達成戰略目的,犧牲幾個人根本就不是事情,所以他認為謝遷純屬感情用事。

此番他無條件支持劉大夏,讓劉大夏繼續之前的出兵計劃。

既然一個沈溪能換得大明對韃靼作戰的勝利,這麽便宜的好事為何不做?

就算沈溪死了,不過是個年輕的後生,朝廷每三年就會錄取三百名進士,憑什麽認為他就一定比別人強?

此時劉大夏處於兩難的境地。

謝遷給他壓力,馬文升居然也給他施加壓力,如果此事不挑到明面上來,或許劉大夏好受點兒,因為無論用不用沈溪,都可以說是“實際需要”,現在反倒成為劉大夏抉擇是要站在公義還是私情方面,馬文升分明是把他架在一個下不來台的位置上。

劉大夏心想:“於喬啊於喬,你不當著負圖的面說事,或許我會賣你的面子,因為我知道此戰中你的存在意義要比沈溪更大,我寧可用沈溪來換取你的支持。但你現在把此事告知負圖,我若從你,那負圖以此事上奏朝廷,那置我於何地?”

劉大夏道:“馬尚書提醒的是,此事恐怕還得上奏陛下,由陛下定奪。”

劉大夏身在官場多年,怎麽都不會落人話柄。他感覺到,現在關鍵問題在朱祐樘身上,謝遷態度如此明確不肯讓沈溪出征,能說動謝遷的不是他和馬文升,也不是劉健和李東陽,除了皇帝,沒人能讓謝遷回心轉意。

之前謝遷已經被迫答應弘治皇帝,讓沈溪隨劉大夏出征,現在劉大夏為了不讓馬文升和謝遷同時難為他,只能冒著得罪謝遷的風險,讓皇帝再次給謝遷施壓……

你謝遷不是說想辭官不做嗎?那我這就去跟陛下稟告,告訴陛下你有拿辭官和稱病來要挾我的舉動,陛下再找你談話,你還敢如此做派,那就是欺君之罪,看你如何自處!

還是應了那句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大夏被弘治帝出難題,又被馬文升和謝遷推上兩難境地,他可不會在乎跟謝遷和馬文升有多少交情。

從政者,豈能為私情,而亂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