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南洋熟天下足

“南洋是我們的稻田,蒙古是我們的牧場,北美和新夏是天朝的麥田,天竺德幹高原是我們的棉田……”

興乾二十年月,《明報》一篇新聞報道用不無得意的文字,講述著興乾二十年的大明與世界,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大明已經與世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而且會越來越緊密。

在那一年,大明所擁有的3.5萬艘商船在大海上航行著,將大明的商品運往世界各地的同時,同樣也將世界各地的商品運往大明。

而這一句話語中,將南洋放在了第一位,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洋的封藩,而是因為南洋並不僅僅是諸夏,它的重要性遠超過其它地區——那裏是大明的糧倉!

在分封宗藩於南洋為諸夏之後,諸夏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香料種植園?咖啡種植園?這顯然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而且隨著諸夏的立國。大明朝廷面臨著兩個根本問題:第一,如何牢牢守住這個分封後的帝國,保持諸夏對母國的親近。第二,如何促進諸夏的發展,讓他們能夠利用當地的人力和原料,實現財政上的自立。

在分封宗藩之後,在文昭閣內舉行的內閣與五軍都督府共同參加的會議上,內閣制訂了發展南洋經濟的基本政策——發展農業,尤其水稻的種植。

幾乎是從拓殖南洋的第一天起,對於這個擁有良好自然條件的地區,大明就有著明確的規劃——發展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確實,對於處在小冰河期水旱等自然災害不斷的大明而言,也需要這個不受冬季苦寒影響的地區,作為後備的“糧倉”。

幾乎是從第一船“南洋米”運到江北的那天起,“南洋米”就將南洋與大明聯系在了一起。而現在大米種植業更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事關諸夏的未來,在朝廷的指導下,諸夏就國後的第一次件,就是引進大明先進的種植經驗,傳統的農業方式被推翻,千方百計的增加稻米種植面積,以便提高產量,以滿足出口大明的需要。

南洋,一天天的朝著大明的糧倉,這一預定目標發展著。對於大明而言,興乾二十年後,南洋諸夏不僅僅只是糧倉,同樣還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場,諸夏與大明之間每年億萬兩進出口貿易,繁榮著兩地的市場,同樣也讓彼此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

也正因為南洋於大明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作為大明在南洋最重要根基的南天門,這個位於柔佛半島最南端的海島,是大明進入南洋的前沿,同樣也大明在南洋最早的據點。

當蒸汽船駛進寬達十數裏的柔佛海峽時,即便是曾經去過海州的人們,也會驚訝於這裏的船只之多,數以千百計的大小帆船以及蒸汽船泊停在海灣內,碼頭上同樣也是熱鬧非常,數以萬計的碼頭工人在將貨物搬上船只或者從船上運下來,一艘艘小舢板於船只間穿行著。

目睹著眼前繁忙的港口,朱明忠的神情甚至發生了一些變化,即便是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現在的南天門居然會如此的熱鬧。

“二十三年,從一個人煙稀少的荒島到現在成為人口六十萬的港口大城……”

即便是以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看,這也是極為罕見的。就在朱明忠贊嘆著南天門發展的神速時,耳中卻傳來了有些刺耳的聲音。

“哎呀,南天門啊,你瞧這裏多熱鬧啊,如是不是因為陛下不準西洋商人進入大明其它港口,又豈會有它的熱鬧,他這一熱鬧,可是苦了咱們了,你說,朝廷裏的大人們想的都是什麽?為什麽不議上一議,改上一改,這與西洋通商,應該雨露均沾才是……”

刺耳的話聲傳入耳中,朱明忠只是微微一笑,並沒有表露出絲毫的不悅,對於南天門的“一口通商”,國內一直是頗為微詞,每年都有人主張應該廢止南天門的“通商特權”,準許西洋人進入大明各港進行貿易,但這件事卻從未進入內閣討論,而阻止內閣討論的正是朱明忠。

“行了行了,知達,你就別抱怨了,即便開港通商,西洋船也不會到你們那,人別說西洋船了,你們那可是內陸,這要抱怨,也應該是廣州、寧波那些地方抱怨才是,那裏輪得到你……”

“你懂什麽,要是開港通商,準西洋船到寧波,那孫某又豈需要每年奔波數千裏海路,冒那麽多風險於海上……”

那邊的抱怨聲傳入耳中的時候,朱明忠險些沒有大聲笑出來,非但沒有因為那人的抱怨而有絲毫的不悅,反倒是越來越高興了。

“父親,這恐怕才是一口通商的原因吧。”

離開碼頭後,坐在馬車的朱和垊若有所思的問道。

“嗯?”

欣賞著車外繁榮市井,朱明忠並沒有反應過來,甚至不明白兒子的問題是什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