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總督的心思

從與廣西接壤的寧靖郡國到河口總督區不過只需要半個月,位於湄公河畔的河口總督區,既然是大明在廣南的殖民地,同樣也是廣南鐵路的終點,想要抵達南天門,就必須要在這裏轉乘輪船。

在這半個月裏,朱明忠沿著鐵路在廣南諸夏各國進行了一番遊歷,盡管時間不長,但是對於諸夏的環境也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各國遊歷時,朱明忠並沒有驚動諸夏,畢竟,這些封國大抵都是小國,迎來送往難免地耗費大量的錢財。

但是在抵達河口總督區後,在微服巡視幾天後,朱明忠卻仍然在考慮,是不是要到總督府一趟,河口總督區與平南、南天門一樣,是地位極為特殊的區域,他們並不是大明的本土,但地位卻又高於殖民地,而三者之中,最為富庶的也就是河口總督區。

“興乾三年,山東、北直隸大旱,饑民百萬,朝廷解南洋米糧百萬石,活民百萬!”

置身於稻田間,凝視著一望遠際的稻田,朱明忠頗為感嘆的說道。

“過去人們常道‘湖廣熟,天下足,’興乾後,世人皆言‘南洋熟,天下足’,尤其是興乾十五年後,內地人口激增,南洋米日益為內地所依賴,去年國內進口南洋米超過五千八百萬石!”

凝視著眼前的稻田,朱明忠的神情顯得極為凝重,這些年內地對“南洋米”的依賴,並沒有減少,而是日益增加。

“父親,似乎有人對此亦頗為微詞,他們認為內地進口糧食日益增加,是因為百姓趨利,寧可種玉米、蕃薯養牛、喂豬,也不願意種糧,因為種糧的收益遠不及養牛、喂豬,當然更比不上種桑養蠶,所以才會導致這些年,南洋米進口日益增加,以至於有‘無南洋米不得活’的說法,一但南洋生變,必定將會造成內地饑荒。”

朱和垊看著父親說道。

“那你怎麽看?”

微微一笑,朱明忠反問道。

“孩兒覺得,那些人未免太過杞人憂天了,興乾十年,父親曾言‘大明與諸夏的聯系,並不僅僅只局限於血脈以及文化,更應該是經濟上的聯系,當兩者的經濟結為一體時,大明與諸夏必將永為一體。’,這些年南洋米進口量日益加,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對大明不利,單就是每年數千萬元的貿易支出,就是一筆巨額開支,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母國出口米糧,已經是南洋諸夏的支柱產業,一但大明停止進口某國的米糧,勢必會對該國的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官無俸維生,民無錢置物,空有大量米糧,只能任其爛於倉中……”

盡管南洋諸家也是朱家人,但是在提到他們的時候,朱和垊並沒有顯露出多少情感,畢竟,對於那些“親戚”他並沒有任何印象,他心中的家人,其實也就是兄弟姐妹而已。

“父親,只要南洋米糧仍然占據其貿易主導地位,那麽南洋諸夏永遠都不可能對母國生出異心!”

看著沉默不語的父皇,朱和垊覺得自己猜對了,父皇當年分封諸藩於南洋,恐怕從一開始,就已經料到了今天,諸夏對於母國的經濟依賴是維系雙方關系的根本基礎,而不僅僅只是所謂的“血緣”。

望遠處看了一眼,朱明忠並沒有回應兒子的判斷,他只是沉聲說道。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廣南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氣候炎熱,降雨充足,水稻可以實現一年三熟。兼之大部分耕地位於紅河平原、九龍江平原一帶,河流從上遊帶來大量的有機質,土壤肥沃,三季畝產千余斤輕而易舉,而南洋各地,大抵上也都是如此,一年三熟,歲得千斤,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實在是讓人心羨不已,也是內地永遠無法相比的。”

朱明忠一邊說,一邊指著水稻田中勞作的百姓說道。

“而更為難得是,這裏地廣人稀,生產落後,明人遷移到這裏後,既分田教化,授土人以農技,讓他們在農場中為其耕種,南洋米為什麽便宜?即便是征收60%的高稅,成本仍然低於內地米,大抵上無非就是一年三熟再加上勞力成本的微乎其微罷了。”

南洋米的成本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相比於內地的嚴禁畜奴,只得高價購買異域奴婢不同。得益於當地本身半奴隸社會的現實,南洋諸夏以及總督區卻是畜奴成風。尤其是當年第一批發配到這裏的人家,大都是偽官或者漢軍旗人,來到這裏之後,他們直接借鑒了“旗下家奴”完善了當地的奴隸制。家奴沒有獨立的戶籍,因戶口完全依附於主家戶口之內,又稱“附戶”。其中立有戰功者,賞賜開戶權利,稱“開戶人”或“另戶”,地位高於一般家奴,但仍然還是“家奴”,也無法徹底脫離與主家的隸屬關系。

盡管後來大量明人遷入南洋各地,但往往也只“入鄉隨俗”,而桂、秦兩國更是在滅亡馬打藍之後,將其舉國上下所有丁戶都納為奴婢,分賞給有功國人。並且以國家法律的形式,進一步完善了“奴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