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風雨飄搖!

臨近末日,即便是作為皇帝,玄燁的心裏也會生出這樣的感覺,一種絕望的感覺,不過在大多數時候,他都會隱瞞內心的想法,也就是只有在少數幾個人的面前,才會顯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此時看著跪在地上的王熙,對於這個曾經擬寫先帝遺昭的漢臣,玄燁一直都是極為信任,先帝這麽相信他自然有先帝的道理。玄燁繼位之後,對於他同樣也是極為信任。在他看來,王熙是朝中難得幾個可以信任的漢臣,甚至是可以托付重任的人,他和王化行不一樣,那個逆臣辜負君恩,但是王熙不會,當然他現在也沒有那個機會。

現在看起來漢臣不是不可以用,關鍵是要看用在什麽地方,讓他們去領兵打仗是肯定不行的。他們到最後還是會背叛大清。只要他們手中有兵有權。他們骨子裏瞧不起旗人,在他們看來,所有的蠻夷都是蠻夷。讓他們當個不能領兵的謀士。自以為聰明的明人,為了高官厚祿還會盡心盡力。一旦讓他們領兵,讓他們手裏掌握兵權,他們只要看準機會就會造反。

只可惜直到現在自己才想通這一切,其實這一切在史書中。早就有了記載。那些人表面上看是忠心耿耿,可只要他們抓住機會總還是會造反,總還是會記得他們的身份。

那些人啊!

終歸還是忘不掉自己的身份啊!

想著這些年的過往,想到自己居然直到現在才想通其中的應有。玄燁後悔之余。更多的是感嘆。

良久之後。他才感慨地說。

“要是大臣們都似先生居官清正,忠心耿耿,國事何能壞到今日地步!”

王熙再次叩頭,顫聲說道。

“陛下!國家到此地步,老臣死不蔽辜!”

他這當真是忠心耿耿的話語嗎?

至少現在看起來確實如此。這些人只要他們手裏沒有兵權,作為謀士他們肯定是忠心耿耿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還是可以相信的。

玄燁愣了片刻,問道:

“你何出此言?”

“臣有誤君誤國之罪。”

“你何事誤國?”

“此事陛下不知,但臣心中明白,如今後悔已無及矣!”

玄燁聽出來王熙的話中含有很深的痛悔意思,但是他一時尚不明白,一邊胡亂猜想,一邊問道:

“你所指何事?”

王熙跪下身來說道。

“今年歲初,明軍大舉犯境,明軍勢大,而不可擋,靖南守禦亦弱,識者無人不知靖南將不能堅守。眾臣建議皇上乘敵兵尚遠,迅速起駕往南,然後憑借南方深山與兵源,整軍備武,待明軍深入時,予其以重創,次第再收復天下,此是謀國上策……”

“當時王化行那廝獻計,讓朕以自身為餌,誘明軍集兵靖南,再調兵北上,裏應外合,如此既可重創明軍,如此建議亂了朕意。此計未行,朕如今也很後悔。可恨太子無知,竟然殺害忠良,逼反王化行,以至於前功盡棄,如此逆子殊為可恨至極!”

提及太子時,玄燁是一副恨不得食其骨的模樣,所有的計劃都因為太子的無知而功虧一簣,這讓玄燁如何不惱火。

“雖然當時皇上為天下計,不惜以身犯險。但臣是兩朝之臣,當時也顧慮重重,未能披肝瀝膽,執奏南狩,也同樣有誤君誤國之罪。”

所謂的“南狩”不過只是“逃跑”的代名詞罷了,畢竟是忌諱南逃的。

“你當時建議擇重臣護送太子撫軍南方,也不失為一個良策。”

“臣本意也是要建議皇上往南京去,因見皇上聖意已決,所以臣就改為請送太子撫軍南方了。”

“啊!”

“確實如此,所臣也有負國之罪。”

玄燁沉默片刻,但他對王熙沒有抱怨,搖頭說道。

“氣數、氣數,實在是氣數啊!”

停了片刻,玄燁又問道。

“那據你看來,當時如若朕去南方,路途如何?”

“當時明軍剛剛犯境,欲攔截聖駕南狩,根本無此可能。欲從後追趕,尚隔千余裏。所以皇上和靖南軍民大可安然撤往南方。”

“可是即便是撤往南方,又有可用?百萬軍民如何就食?如何安置,況且明軍又豈會放棄追擊。”

“皇上,南方山高路險,明軍即便是追擊,也要翻山越嶺,山高路遠、道路如此困難,明軍或許可以占得了一時,又豈能占得了一世,這山中不適合大隊人馬集結,小隊人馬,我大清自然可以從容應對,久而久之,明軍勢必為我軍所疲,若是皇上再去帝號,不定明軍也就乘勢收兵了……”

王熙的話,讓玄燁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然後說道。

“朕也不是沒有這麽考慮過,只是當時顧忌太多,而且,朕覺得,只要朕在,明軍勢必會一路追殺的!就像當年明廷追殺元順帝一般,一路追殺,直到其身死,才收兵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