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影響

華夏!

數千年來,這個詞滲透並影響著整個東亞。這個詞匯象征著文明、象征著開化,無論是日本,亦或是朝鮮,都深受華夏文明的影響。

可事實上,在東亞藩籬之中,受華夏文明影響最深的卻不是日本或者朝鮮,而是位於天南的廣南,也就是所謂的“安南”、“大越”。從秦始皇遣趙佗領五十萬大軍征嶺南,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再到漢武帝征服南越設立交趾郡。直至唐代,交趾與內地無異。

千百年來,即便是在唐末“背華自立”之後,其文廟以供奉孔子和周公,師法唐宋的科舉制度;文章皆用漢字,漢音亦滲入土語。且千百年間,其一直自稱“漢,人”,尤其是北方越人更是以此為榮,稱南方高棉人為“高蠻”。

而到了興乾後,當大明再次吞並這片華夏故地之後,一直自稱“漢,人”並且以此為榮的越人,才得到了某種承認。

“自秦漢始,交趾並入華夏,土民耳濡目染,漸入漢風,千年政教,用夏變夷,今日此地土民與漢民無異……”

看似簡單的文字,終於承認了越人的身份,也讓他們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明人。

明人、大明、華夏!

這三者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拓展的民族認同。

至少在眼下的大明是這樣的。所謂的“撫夷屬夏”,實際上就是首先通過教育令他們接受華夏文明的教化,再令其認同大明。

而最終,他們會成為明人!

這種看似反動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朱明忠看來,是大明唯一的選擇,如果大明想要建立一個千年帝國,就必須將本國的不同民族融合成一個民族,做不到這一點,那麽在兩百年之後,大明必將會為此付出代價。

也正是基於樸素的“民族融合”觀,在興乾之後,他首先是將包括明人在內的大明之民融為一族,在南方提出“漢苗同源,入山為苗,出山為漢”,而且就歷史而言,並沒有任何問題,畢竟蚩尤也是華夏先祖。正是通過這種認同,將南方的山民納入漢民的行列,至於一些風俗習慣,則只是“居於山林不受教化”導致。

民族融合的前提是文明的認同,而文明的認同通過教育就可推行。在大明的西南諸省如此,在交趾同樣也是如此。

穿著打扮與普通商人無異的朱明忠,帶著兒子在幾名侍衛的陪同下進入靖安州時,並沒有什麽異域的感受,無論是路邊的建築或是路人的服裝、相貌皆與明人無異。

“父親,我們現在去那?”

跟在父皇的身邊,朱和垊問道。

“先在隨便逛逛吧。”

朱明忠笑著說道。

作為寧靖郡國的王城,這座城市並不大,人口不過區區數萬,瞧著與大明內地的縣城無異。不過即便是如此,行走在這座城市的街頭,朱明忠仍然是一副興致勃勃的模樣。

廣府話、廣西話以及官話在街上混雜著,偶爾的還能聽到一些土語,不過大多數時候,都只能聽到官話,盡管許多人的官話說的並不流利。不過即便是如此,也讓他倍覺欣慰。

“走,我們到那邊的茶館裏的喝口茶。”

指著路邊的一個茶館,朱明忠就直接走進了茶館,朱和垊和幾名侍衛也急忙跟在他的身後。

“哎呀,幾位客官二樓雅座請……”

茶館的夥計一見有客人上門,善於察顏觀色的夥計連忙招呼著。

“客官要喝什麽茶,一瞧客官您的打扮就知道你們肯定是從天朝來的,肯定是喝天朝茶,我們這裏上好的碧螺春,還有……”

在小二介紹著茶葉時,朱和垊則在一旁說道。

“一壺上等的碧螺春就行了,對了,你是怎麽看出我們是從天朝來的?”

大家的相貌、打扮似乎沒有什麽區別啊。對於夥計一眼看出他們的來歷,朱和垊倒是有些好奇。

“公子,一看先生和公子氣宇不凡的模樣,那肯定是天朝人物,小邦寡民是絕不會有先生公子這樣的人物的……”

小二笑嘻嘻的答道,對於這個答案,朱明忠微笑道。

“你這人倒是會說話,你是本地人,還是從內地過來的?”

“回先生,小的是本地人。”

小二的回答,讓朱明忠打量了他幾眼,然後點頭說道。

“你的官話說的倒也流利,我看就是不少內地人的官話,也不一定能比得個你。”

內地像是兩廣、福建等地百姓更習慣說方言,這一次途徑廣東、廣西時,對於當地百姓說方言,朱明忠可謂是深有體會,甚至許多火車站的員工,也只能說方言,否則就無法與當地百姓溝通,反觀在這裏,許多人都說著發音有些生硬的官話。

“嘿,先生,不是我吹牛,不少內地人根本就不會說官話,反倒是我們,上過社學的人,是都會說官話的,就像我說的官府,很多人都說和宮裏說的沒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