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未來

怎麽辦?

對於1669年的大明百姓來說,他們當然不知道,也無法體諒的朱明忠的內心的憂患。

一方面,作為皇帝,他深知人口對於大明的意義,知道這個依靠著10%的生存率去開拓殖民地的時代,人口數量決定著華夏未來的邊境。只要人口足夠多,未來的“美利堅”將是由說著漢語的華夏人組成。

而在另一方面,高產的土豆帶來的食物供應上的充足,將會給人口增長帶來什麽樣的刺激作用?在另一個時空中,可以種植在山坡上的玉米以及墻角的南瓜,加上“一畝種數十石,勝谷二十倍”的紅著,就像是興奮劑一樣,為中國的人口增漲注入了一道興奮劑。

在短短兩百年內,人口就從6 500萬增升至4.3億。在一個前工業社會裏,如此強勁的人口增長勢頭足以令人嘆為觀止,且是就世界範圍而言。據說此速度已與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年均人口增長率不相上下,同時期的歐洲則不在話下。

這樣的一場人口增殖,來得迅捷、果斷又不事招搖,亦因此久不被覺察,過程中雖有零星的前瞻性警示言論出現,卻也頂多取得了驚世駭俗或聳人聽聞的言語效果而已,並無補於實事。如若不是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一點點得以突顯並漸趨尖銳,以致最終嚴重失衡幾乎影響到每個人的生計,並且導致了內亂的發生。

而這正是朱明忠所警惕的,也是他想要千方百計避免的,但同樣也是自相茅盾的,一邊是國家的未來需要更多的人口,一邊是過多的人口會帶來一系列的災難。

或許,在未來分封海外,可以帶走一半的人口,但是兩億人!對於大明而言,仍然是個天文數字。

“……人口不斷地激增,耕地的增長卻已力不從心的狀況下,‘肉食’可以轉化為‘素食’,‘素食’亦可降格為‘粗食’,那麽也就似乎找不出理由,來阻止‘粗食’向‘不得食’的過渡。”

面對朱大鹹,朱明忠的語氣顯得有些沉重,那種勉強維持溫飽,會導致國人的身體素質迅速下降,最明顯的就是身高,滿清奴役的十八九年,就成功的將“普通比歐洲人略高”的明人降到了與歐洲人同一水平。

為了讓大明人的身體素質盡快的恢復,早在八年前,朱明忠就通過荷蘭商人從巴達維亞引進了55頭荷斯坦奶牛,並且與本地的黃牛雜交,改良本地黃牛的產奶量,盡管現在長期的選育仍然在進行中,但是在全國已經繁育了十數萬頭奶牛。

現在,牛奶的飲用已經成為了大明很多人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最初是從朱明忠本人、官廳官員然後再到遺族學堂,隨著奶牛數量增加、牛奶產量的增加最終擴散到了民間。盡管直到現在,牛奶的消費仍然局限於大中城市中的優裕家庭,可是人們喝牛奶的習慣,正在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正在迅速養成,而這完全是因為充足的土地讓目前百姓普遍富足,使得他們願意改善生活。

可是這種改變,勢必會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而改變,為使糧食總產再高出一塊,人們亦一再減少素有“谷中貴族”之譽的稻米和小麥的播種面積,騰出土地來種植地瓜。在土地有限的條件下,在生產力亦有限的情況下,倘若還迫切需要獲取更多的食糧,也就只有更多種植那些單位產量更高的作物。隨著時間慢條斯理地前行,在日漸冷漠的太陽光下,或煮或蒸以致堪食的地瓜,也被中國農民越來越頻繁地端上越來越無法保證體面的餐桌,而日益成為他們的主要口糧。

到那時,所謂的牛奶只會成為記憶或者富人食物,和另一個時空中,百姓終年不知肉味的肉食一樣,於大多數百姓來說只是奢侈品。

“一但‘百姓不得食’的時候,平臣,你告訴朕,會發生什麽?暴亂、起義、戰亂,然後天下的動蕩……這就是必然……”

被陛下的話嚇到了朱大鹹,甚至不顧體統的打斷了陛下的話語,然後長揖道。

“陛下,可以往海外遷移,分封諸夏,不正是為了分擔國內的人口壓力嗎?南洋封完了,可以往亞美利亞封,還有天竺、還有非洲,世界如此之遼闊,難道百姓就甘願於鄉間挨餓不成?況且,如今有長子繼承作為約束,既然土地不可再分,又焉會有百姓不得食,那些次子若想要得食,就必須離開本鄉,到海外去,到諸夏去,到那裏去獲得他們的土地……”

“如果有人不願意去呢?如果,他們到了城市裏呢?”

朱明忠笑著反問道。

“大明自有律法在,有力者不勞而不得食,乞討者流!他們不去也得去!”

被陛下的假設給嚇到的朱大鹹,最後甚至惡狠狠的說道。

“去不去,可由不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