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新聞

青天!

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代表著百姓的美好向往,百姓們視為民作主的官員為青天,將其與朗朗乾坤並稱,具體是從那個朝代起,開始有這個說法,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現實的殘酷就在於,在數千年的歷史上,堪稱“青天”的官員,卻是少之又少。

現實中所謂的“青天”,往往都頗有諷刺意義——幾乎每一任地方官員,都會被治地百姓稱之為“青天”,所謂“青天”不過只是與戲台上的戲子,與那離任時的“萬民傘”一般,不過只是一種買好官員的工具罷了。

所謂的“青天”往往不過只是百姓們一相情願的臆想而已,甚至是一種諷刺,即便是貪官汙吏,也可能為“青天”,也能有“萬民傘”。

不過,在興乾朝這一切,似乎正在發生變化,這倒不是因為興乾朝以大理院掌刑獄案件審理,以提刑使掌起訴,地方衙門監督的新式的司法體系,打破了過去知縣、知府獨攬刑獄審理大權,使得冤獄發生的機率大為減少。

而是因為在這些“兩張口”的官府衙門之外,還有一個“青天”,但這個“青天”並不皇帝派遣的,而是民意凝聚而成的輿論,盡管舊時也有士林的輿論,也曾一次又次讓官府灰頭灰臉的“不堪其擾”,但現在民意聚集的輿論不過只是幾張薄薄的報紙,而這價值不過幾文的報紙,往往會進入千家萬戶。

其實報紙對於大明而言,倒也不是什麽稀罕物。在唐朝就有了只行於官府的“邸報”,到了宋代時又有了行於民間的“小報”。是一種以刊載新聞和時事政治材料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沒有固定的報頭和名稱。“小報”是當時的一種習慣稱呼。其起始於北宋盛行於南宋。小報主要報道朝廷動態,皇帝詔諭等。不同於官報,小報的發行速度快,時效性強,而且為了迎合了讀者,其所發表的大多是中樞部門未公開的朝廷機密事件,因觸論朝庭言禁受到查禁。雖是如此,小報仍然受到士林以及在野的官僚的歡迎。

然而因為“小報”的影響力太大,嚴重沖擊了“朝報”的效果,尤其是其時不時會報道一些假新聞乃至謠言,所以宋代也曾全面禁止“小報”發行,規定凡是私下看“小報”者流放500裏,告發別人看“小報”者賞錢200貫。但由於“小報”確實很受市民喜愛,甚至許多政府公務員也以看“小報”為樂,所以雖然明令禁止,“小報”仍暢銷不衰。

在大明也曾有過興盛一時的民報辦報房,其更是從非法,變為合法行業。盡管在崇禎時期禁止民報抄傳邊事,但民報依然分布於大江南北,其生意也是頗為興隆,這一切隨著滿清入關被徹底摧毀,滿清甚至以酷刑禁止百姓私傳小報。

不過,即便是對報產房征稅的明朝,即便對於傳抄官府邸報的報紙,官府的態度也是加以抵制。但是這種態度到了興乾年後,被徹底改變了,早在興乾皇帝於江北潛邸時,為了傳播抗清思想,在輿論上打擊滿清,不僅由官府直接出資創辦了面向普羅大眾發行的《明報》,而且隨後又資助開辦了多家報紙。即便是在登極之後,仍然支持報紙的創辦和發行,而且還制造專門的法律管理、規範報紙的發展。

因為有法可依,所以報紙在興乾朝公開的發行之余,報上的文章也不僅僅只是傳播朝廷的官令以及人事調動,早在反清期間,士人們就以筆為武器,在輿論上一點點的奪回失去的“山河”,用文字攻伐以維持大明的正統。在戰爭時期,士人的手中的筆是利劍、是長槍,而到興乾之後,隨著大規模戰事的結束,士人們手中的筆,也發生了變化,他們在報紙上指點河山,在報道國政的同時,又點評國政得失,以其犀利的文字維護著螻蟻小民們的利益,為其發聲。

千百年來,第一次,有人真正的為螻蟻小民發聲,盡管只是聲音,但是當報紙成為輿論,以文字為百姓發聲、鳴不平、申正義,並且屢屢讓貪官汙吏受到應有的懲罰時,這讓天下久盼青天而不得的百姓,在報紙上看到了“青天”的影子,並視為“青天”,視為其青天的一雙眼睛。

興乾五年二月,在應天府衙,一個看似簡單的報社易主悄無聲息的進行著——按朝廷的法度,申請辦報是極為煩惱的一件事,而且地方官府為了避免“麻煩”,尤其是在發現報紙對於他們來說就相當於盯著他們的一雙眼睛之後。對於報紙的態度也就越發的曖昧起來。從興乾三年後,往往都不再發放新牌照,所以想要辦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購買現有的舊報房,然後再改頭換面。

“哎,當年國姓爺,恐怕怎麽也沒想到,有一天,這《洪報》,居然會易為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