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文正

如何才能讓百姓願意移民,而且是還是移民到滿地蠻夷的海外?

千百年來,對於習慣了中國中心論的國人來說,於他們的眼中,只有中國才是最為富庶的,其它地方都是蠻夷之地,都是不適合生存的地方。像南洋那種地方更是遍以瘴疾的惡地,非到萬不得已,誰願意過去?

到那樣的地方,甚至比流放更為可憐。也正因如此,一直以來,朱明忠才會選擇以流放為主要的移民方式,可是這種方法顯然長久不了。

所以,如何才能讓百姓願意移民過去,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古往今來,主動移民者,莫過於戰亂,晉時五胡亂華,天下大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衣冠南渡;再到靖康之亂,建炎南渡,皆是人們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衣冠南渡多崩奔,若非是為避亂,百姓又豈願意離鄉?況且,現在天下已經承平,朝廷欲令百姓遷移海外,恐怕縱是有良法,亦不能令其離鄉。”

隨後王忠孝又是一聲長嘆,如非萬不得已,沒有人願意離開這裏。

“‘人離鄉賤,物離鄉貴’。非是迫不得已,誰人願意離鄉?”

這一句“人離鄉賤,物離鄉貴”,讓閣內君臣四人都陷入沉默,他們只是站在那裏,誰都沒有說話,畢竟這是事實,離開故鄉之後,於異地無親無故,失去了依靠,必定遭人輕視。

“如陛下欲以海外移民,以緩和中原地窄之憂,臣請陛下封宗室建國於夷地!”

在良久的沉默之後,顧炎武面對陛下長揖道。

“如此,天下人自然可遷移夷地。”

封宗室建國於夷地!

又一次這個建議在朱明忠的耳邊響起。又一次他聽到了閣臣的這個建議。對此他並不覺得奇怪。

因為顧炎武本身就是封國建邦的支持者,至於張煌言等人人也不反對。經歷了甲申天變之後的大明精英,大都是封國建邦的贊同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相信如果當年諸王“藩屏中央”不變,就不可能會有流寇作亂,也不可能會有清虜入寇,甚至不可能有建奴崛起一說。這當然是對過去的一種反思。他們一直在反思。畢竟經歷了那種天下大變的亂局之後。他們總是要反思反思為什麽?是什麽導致了這一切?

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將來這一切再一次上演。

“這是為何?”

朱明忠看著顧火武反問道。他的神情顯得有些好奇。

“陛下,若封宗室建國於夷地,為保宗室於不失,必將復建三衛,三衛者萬人之眾,一丁一家,如此一藩既有萬戶遷於海外,加上臣屬,姻親,每藩少則萬戶,多則數萬戶,令其於夷地建王城,待王城築成,城周必定皆盡墾為熟地,待兵戶定遷之後,親朋相傳,勢必有人甘願滔海,長此以往,待到百姓皆不以為夷地為惡地,不以移居為流徒,自然也就甘願移民夷地了。”

顧炎武道出了這些話後,朱明忠並沒有表露任何態度,封藩於夷地,借府衛移民,這確實是一個促進移民的辦法。在沒有戰亂的影響下,軍事移民是最為穩妥的移民。畢竟,移民過去的並不僅僅只是士兵一個人。

就像幾百年之後的新疆建設兵團一樣。他們過去的並不僅僅只是自己而是有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妻子,最終,他們在那裏落地生根,在那裏繁衍生息。

也正是那些人把邊域變成了內地。在現在同樣也可以使用這個辦法。

為了能夠保障移民,他反復想過多少辦法,都覺得不甚妥當。顧炎武的“封藩移民”確實還算是溫和適中的措施,而且相比於流放這個辦法更為合適。更容易讓人接受。

思索片刻後,朱明忠便說道。

“這確實也是個法子,可你想過沒有,藩有兵,必行亂,若是封其於夷地,其是否會為禍朝廷?導致天下紛亂?”

封建是天下混亂的開始。設立不利於統一的封建制度,必定會導致戰亂,統治如此幅員廣大的帝國必須保證中央集權,是絕不可以分權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面對封建的誘惑。卻又是讓人忍不住想要動那個念頭。

“陛下,那裏皆是夷地,當地土人多,而國人寡,藩王就國之後,勢必要率領軍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如此方才能令其屬以華夏,土人尚未歸化,藩王又豈敢棄以朝廷。”

顧炎武的話讓張煌言頗以為然的點頭贊同道。

“陛下,黔國公鎮守雲南,撫有蠻夷近三百余年,直到弘光元年沙普之亂,武定土司吾必奎仍聲言‘既無朱皇帝,何來沐國公。’,西南苗蠻,雖撫攬千余年,至今仍有生熟之分,如此可見,撫有蠻夷,非四五百年而不能見其效,以客領土,以漢制夷,以少撫多,本就不易,以臣看來,至少四五百年內,各藩必定緊隨朝廷不敢有絲毫不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