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藩王

大明有多少宗室?

至明朝末年有宗室十三萬。當然,這些宗室不可能都是親王。至於這些宗室待遇,同樣也是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的。郡王以上,過得是富可敵國的生活。郡王以下,跟老百姓相比,也只是勉強生活罷了。

實際上大明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有封號的親王一共有八十三位。其中,實封親王六十三位,追封親王二十位。截止到崇禎繼位時,還剩下二十九位有封地的親王。加上崇禎封的兩名親王,有親王封號的人一共是三十一位。

在明末流寇起事的過程中,分封於各地宗室更是首當其中遭到了屠殺。張獻忠陷了武昌府,楚王朱華奎全族2000多人殺的幹幹凈凈。流竄到四川之後,又將蜀王朱常浩全族屠殺。與其相比李自成也不遜色。在河南境內,洛陽的福王全族被其屠殺,開封的周王亦是如此,只有少數嫡系血脈成員生逃。在山西境內,代王、晉王兩大藩王全族4000多人也被殺的只剩下了幾個幸存者。

到了滿清入寇之後,那些投降的宗室中,血脈偏遠者或許還能留一條命,那些血脈與皇族接近的人基本上都被清軍殺掉。

現在,大明還有多少宗室?

不過區區三十六人,其中既有得鄭成功庇護的,也有隨永歷朝一同顛沛流離的,還有張煌言、李子淵找回的散落民間的宗室,即使是現還有一些幸存者在某些角落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以至於各地官府總是不斷發現“散落”的明朝宗室。

但現在,真正襲爵的,只有三十六人。在對待散落民間宗室的問題上,朱明忠並沒有顧及親親之誼,除非是各藩近支外,其它血脈偏遠者,往往都是發銀百兩、官田數百畝讓其生活,除了名字之外,他們與普通百姓沒有任何區別。

甚至就是對待自己的名義上的“弟弟”,朱明忠也顯得有些猶豫,畢竟,按照他的想法,除了隨明軍逃離有封爵的宗室,其它宗室的死活他壓根就沒有絲毫興趣。

可,不行,至少在名義上,他是朱由檢的兒子。繼承了皇家的名份,自然經繼承皇室的責任。

養育宗親,自然就是他的責任,銀百兩、地百畝,其實就是為了讓那些偏遠宗室能夠自食其力。可另外三十六個有爵位的呢?

他們怎麽辦?

自然是朝廷按親王、郡王俸祿發俸銀、祿米了。而在這些親王郡王之中,誰的地位最為尊貴?

是已經由王士元改名回朱慈煥大明浙王?雖說他與皇帝一樣,都是孝烈皇帝的血脈,可也是血脈相近。真正最為尊貴的,恐怕還是桂王朱慈煊,畢竟他是孝匡皇帝的兒子,曾經是大明皇位的繼承人。

也正因如此,在所有的宗室之中,他是唯一一位在中都有王府的親王,當然,這親王府自然不比舊時的桂王府,甚至也比不上南京的那些宛若宮室的王府。不過對於朱慈煊來說,他壓根就不會考慮這些,於他而言,即便是直到現在,他仍然記得,那天離開皇宮時是何等的驚恐,記得內衣被冷汗浸透的恐懼感。

“如,如若陛下殺孤,孤該怎麽辦?”

又一次,朱慈煊看著潘仁遠,有些惶恐不安的問道。

作為的藩王,朱慈煊或許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三年前,離開萬年前往京師為父皇守制時,他曾以為自己必死,所以遣散了願意追隨他的老臣,他不願意耽誤他們的前程和將來,只有幾名太監和宮女隨行。

盡管朱慈煊曾憂心過自己的生死,雖然他知道早晚會有這麽一天,但是當一切到來的時候,他還是顯得極為惶恐。他甚至不知道應該對誰說,也就只有潘仁遠了,畢竟,潘仁遠欠他一個情。

因為正因為他以藩王的名義出具了一紙憑文往刑部,以潘仁遠為家臣,使得他不必再前往東北定居,這是藩王的特權,當然是有限額的,親王可以赦免四人的流罪,不過即便如此,也必須待到對方服完流刑。

機緣巧合下,在途中與潘仁遠結識後,自以為時日無多的朱慈煊便想幫他一幫,所以才會以其為家臣,免得他再返回東北。現在,作為他唯一的“家臣”,自然也就求助於潘仁遠了。

“陛下昨日不殺大王,今日也斷無殺大王的道理,況且,既然陛下已經許諾封大王於宣南,大王自然無須如此這般顧慮重重。”

提及“宣南”時,潘仁遠的心裏不由的一陣苦澀,難道這就是命嗎?原本得到大王“赦提”的他,以為作為桂王的家臣,他至少可以呆在南京,或者北京,而不需要攜妻前往東北,可是誰曾想陛下卻將大王封藩於“宣南”,這無疑於等於再次流放他於南洋,那地方離開本土更遠,作為桂王家臣的他,當然要隨其一同過去。

不過,對此潘仁遠倒是沒有絲毫怨言,畢竟,桂王當初是要幫他免遭流放之苦,可是誰又能想到居然會有這樣的變故,誰能想到,陛下居然會把桂王流……分封到宣南,那樣的天涯海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