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問題的根源

也沒有滿足市場真正的需求!

真正的需要是什麽?

“白銀!”

緩聲吐出兩字,朱明忠說道。

“現在市場上不僅需要大量的銅錢,更需要白銀,因為市場上沒有足夠的白銀可供流通。”

大王的回答,讓史密斯點頭說道。

“現在,市場上最為嚴峻的問題,不是缺制錢,而是白銀不足!換成顧參軍等人的話來說,就是‘銀荒’。”

銀荒!

從明末開始,銀荒就一直困擾著明清兩朝,以至於屢有官員學者主張廢罷白銀重新使用銅錢。崇禎年間陳子龍建議政府重新發行紙幣,而桐城秀才錢秉鐙作《錢鈔議》,討論錢法和鈔法。黃宗羲因“銀力竭”幹脆提出非金銀論,顧炎武也持有此議。這是為何?其實這就是因為“銀荒”產生的嚴重後果使得這些有識之士都主張廢除使用金銀。

“大王!”

深吸一口氣史密斯繼續說道。

“據顧參軍曾經親自經歷過陜西的‘銀荒’:陜西當時雖然大豐收,卻出現了‘民且相率賣其妻子’的現象,原因便是民眾無法集納所需的白銀賦額。而在隆慶時期,大臣譚綸和靳學顏就談到過‘銀荒’的問題。指出了豪右乘著‘銀荒’,又囤積糧食,危害百姓。即便是直到現在江南地區依然是:‘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至於今,銀日益少,不充世用’。為何現在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銀荒’現象呢?我個人覺得的有很多原因導致了這一切……”

或許史密斯並不是真正的大明人,但是在他來到清河之後,就很快融入了“大明人”的角色之中,盡管他做事的動力是為了豐厚的酬勞,即便是現在,也是為了得到大王的賞識,但這些動力,使得他更專注於以歐洲的金融理念去看待中國的金融問題。

“大王,大明建國不到三百年,一開始使用的都是寶鈔,也就是紙幣但是由於軍事的壓力以及傳統社會特有的權力機制導致紙幣發行制度和管理的不完善,加之紙幣本身沒有足額的準備金導致幣值貶值嚴重。這個時候從英宗時期開始,朝廷收繳的賦稅開始折成白銀。嘉靖、景泰、正德期間,官俸和工役也開始使用白銀。到了萬歷時期的一條鞭法,百姓只能使用白銀。而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銀產量並不豐富,需要海外白銀的大量輸入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

在史密斯講述著這一切的時候,朱明忠只是點著頭,看著史密斯的時候,神情也略微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從英格蘭的會計,做事確實很用心。不說其它,單就是現在他能夠用英示、嘉靖等年號,再加上這一口流利的官話,無不說明從他來到大明之後的努力,他正在努力成為一個“大明人”。無論是出發點為何,單就是這份努力也是值得稱贊的。嗯……以後如果招募歐洲人來華,可以以他為標準。

“……由於供給的大部分仰仗海外進口。一旦海外供給不穩定,王朝勢必會陷入沉重的經濟和財政危機當中。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思宗時期,西班牙深陷歐洲戰場,使得其將大量的白銀用於戰爭,而不是與中國貿易。與此同時日本也由於德川幕府的原因將國家封閉起來,使得海外白銀通道相繼中斷。而此時明政府因遼東戰事,而耗銀巨大,而國庫又逐漸空虛,因此不得不把危機轉嫁到百姓身上,也就是加征遼餉,加上天災和人禍不斷,從而導致流寇攻入京城以及其後清虜入關的甲申天變。”

喝茶潤一下嗓子,史密斯看著認真聆聽的大王,整個人頓時變得興奮而張揚起來,他就像是孩子渴望得到大人的獎勵似的,努力的顯擺著他過去的一年的學習成就。

“……將貨幣體系構築在白銀身上,從而引發的白銀危機是‘甲申天變’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不只是因為白銀的供給大部分依賴海外命脈,還有白銀這種貴金屬所具有的良好儲藏屬性,使得明代的財政不斷的陷入財政緊縮的危機當中。因為海外白流放入的減少,加之大量白銀的儲藏,減少了市場上白銀的流通量,從而導致了市場上的白銀嚴重不足,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即便是直到現在,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很多省份依然苦於白銀不足,但是並不包括江北。”

史密斯隨後又解釋著江北為什麽不缺少白銀。

“江北市場上的白銀充足,是因為大王在查沒揚州漢奸財產時獲得了大量的白銀,而這些白銀都被鑄幣投入市場,加之江北掌握鹽場,各地往江北購鹽需要給付白銀,更為重要隨著江北的產業發展,玻璃鏡、廠紗等產品都會導致大量白銀流入,而且,江北的白銀往往一直於市場上流通,很少有人儲藏,再加上紙幣等因素,所以自大王主政之後,江北從未來有過白銀短少的現象,可,這也僅僅局限於江北,一江之隔的江南,就偶有銀荒現象發展,不過現在已經得到緩解,可在遠離江北的地區,銀荒問題依然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