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遼東

夕陽的余輝照著遠方的山嶺,給樹梢、給荒野以及山與天,都鍍了一層晚霞所特有的金黃色,這金中又帶著些許的紅。

在通往沈陽的官道上,大隊的人馬一路沿著這官道一路前行,相比於關內大多數官道的年久失修,也許是因為這條官道通往所謂的“盛京”,滿清朝廷每年都需要派人回去祭祖,所以這官道倒也還算是齊整。

不知多少年,這條軍民關系已經不見這樣的人馬了,尤其是那旗幟上書寫的“明”字,更是在相隔數十年之後,再次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遼東!

是漢人的故土,九州之一!

非但軍中的官長知道這遼東是漢人故土,是漢人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篳路藍縷開創的土地,而今天——這片漢人的故土終於再次回到真正的主人之手。而不是什麽所謂的“滿洲”。

置身於這片漢人故土上,幾乎所有人的心情都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都和過去有些不太一樣。

“密之,你看……”

騎在馬背上的朱明忠,手指遠處的曠野上一片廢墟說道。

“那裏就是當年遺留下的衛所衛城遺跡,將來像這樣的地方,可以直接利用舊堡,重新翻建……”

對於東北的未來,早就有了全盤規劃的朱明忠,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舊衛所的遺跡,重建“衛所”,然後以衛所,向周圍擴張,進而掌握周邊。自從遼東收復之後,這還是朱明忠第一次前往遼東,他並沒有選擇更完全的海路,而是選擇了陸路。

當然,為了保證安全,除了府中的衛兵之外,還有一個騎兵營一共數千人馬隨行,而身為東北總督的方以智,更是親自來到山海關迎接他。也虧了方以智不辭辛勞,先沿著官道一路過來,然後,在路上準備好了一切,一切飲食供應、布防、護衛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因此,倒是也感覺不到絲毫旅程之苦。

而朱明忠更是興致勃勃的沿著官道,四處查看著,與其它人眼中,遼東不過只是一片苦寒之地不同,在他看來,這東北就是未來另一個江南。尤其是過了廣寧衛,也就是後世的錦州一帶之後,看聞那一望無際的遼闊平原,朱明忠的心情立即舒暢起來,他更是有些激動的說道。

“密之,你看這裏,這麽一大片土地,千裏無人煙啊,這地上的土,你瞧,都是最肥沃的黑土,別說是撒下種子了,就是插根筷子,也能長出芽來……”

對於大王那誇張的言語,方以智只是點頭稱是,他能夠理解大王的心情為何會如此舒暢,因為自滿清崛起之後,數十年來克復遼東就成了幾乎所有人的夢想,只是這個夢曾經看起來是那麽的遙不可及,幾乎不可能存在,甚至到最後,人們都已經放棄遼東了,他們頂多只是夢想著將滿清驅趕出關內,那怕就是劃江而治,大明偏安南方,也未嘗不可。

但是現在,他們不但趕走了滿清,而且還收復了遼東,曾經看似不可一世的滿清,現在更是如喪家之犬似的,在草原上流浪著。

“大王,在去山海關之前,臣已經命人集中俘虜,於沈陽城外墾荒,預計到10月,雪下來的時候,至少可以在沈周圍邊墾荒200萬畝……”

順著大王的話,方以智為自己“邀起功”來。

“現在已經開墾出來的二十萬余畝,都已經種上了從江北發來的玉米種,在來之前,臣向衙內官員囑咐過,既墾即種,至少在六月中旬之前開墾的荒地都要種上玉米,到時候,至少可種五十萬畝左右,秋收時至少可得玉米七八十萬石……”

用俘虜拓荒種田是江北一直以來的“傳統”,在沈陽雖說只俘虜了萬余“清兵”,但是方以智還是把他們編成隊,在軍隊的看管下於沈陽周圍拓荒種田。

“七八十萬石……種的太晚了一些,估計可能會減產,不過不要緊,只是試驗,七月之後就可以種土豆了,我們在東北多種一些石糧食,就少解運一石糧食,就能多解一桶火藥……”

忽然,朱明忠停了下來,轉身問道。

“王官溝鐵廠現在怎麽樣了,當地的鐵礦是不是已經出礦了?”

王官溝位於後世的本溪,在永樂年間,數十名明軍的工匠風塵仆仆到了那裏,他們尋著先人挖煤開礦的足跡,先找到藏有鐵礦的地方,再找到產煤的地方,後來到了牛心台的王官溝,百戶長楊哈喇看這地方平坦,遂將此選為炒鐵的地址,也就是所謂的“王官溝炒鐵所”。

鐵,是那個年代的稀有物資,稀有就是利益,稀有就是商機。擁有生鐵和焦的本溪,蘊含了無限的希望,吸引了很多商家的眼球。商家也跟著來此落戶。在發展中,形成了專業的商戶,有專門經營糧食的,有專門經營雜貨的,有專門經營旅店業的,有專門煉焦的,有專門煉鐵的。最後火連寨終於發展成了遼東地區的一個大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