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圍城

崇禎四年,也就是所謂的後金天聰五年,這一年遷都“盛京”已經六年的後金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在原來城墻的基礎上建設新城,將城墻加厚、加高、加固;將明朝的四門改為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時的十字街變為井字街。明朝原來最為牢固的北門在戰爭中毀壞最小,又因離努爾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時得以保留,成為第“九門”。歷時四年之久,一個全新面貌、高大巍峨的城墻屹立於遼東大地。而這座城墻是沈陽的第一道城墻。

沈陽的城墻,雖說是個明清復合體,但是與明時修城的目的有所不同。皇太極建城主要是將沈陽作為皇都來修的。中國古代的都城,一般有宮城、皇城、外城等三重,即所謂“築城以為君,造郭以守民”。盛京作為清朝的都城當然不能只有一道內城,不過受限於實力,皇太極終其一生,也未能建成盛京的外城邊墻,而在順治元年滿清入關之後,對於一直想要留在中原繁華之地的滿清來說,自然無意收拾這盛京城了,加之城中絕大多旗人都“從龍入關”,以至於這盛京城,早就形同荒廢,城中軍民不過區區數千戶。

從去年起,滿清的達官顯貴們迫於形勢,紛紛安排各自的退路,他們無一例外的選擇了把搜刮來的家當和親眷一同送回盛京,這倒也使得盛京顯出了幾分十余年不見的繁華,他們之所以會把退路放在盛京,原因倒也簡單,因為這裏是他們的“老家”。

當然那個時候候,誰都沒有想到,有一朝日,被他們趕出遼東的明軍,會再一次出現在這座城下,更沒有想到,盛京會陷入明軍的包圍之中。

誰又能想到呢?

那些明軍沒有從山海關殺過來,而是沿著剛剛解凍的渾河一路逆流而上,一路毫無阻攔的打到了盛京城下。站在城頭上往那渾河上往去的時候,城頭上的旗人無不是驚駭於渾河上的數以百計的船只——十數艘巨大的多漿船泊於河中,黑洞洞的炮口直指著盛京城,唯一讓城頭上的清軍稍感心安的恐怕就是城墻離河數裏,隔這麽遠,那船上的炮應該打不過來吧。

肯定打不過!

都不用測量,任何一名炮兵軍官都知道,相隔五六裏,即使是炮彈打過去了,非但沒有什麽準頭,而且威力也非常有限。而對於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策劃進攻盛京的忠義軍來說,自然早就掌握了這個情報。

“一……”

隨著一聲吼喊,數人拉動著臂粗的繩索,在他們拉動中在滑輪吊索幫助下,一門大型火炮慢慢的被吊出船艙。只不過這門火炮與其說像是炮,倒不如說是一個大型的鐵塊,炮身短粗,長約一人許、粗約人許,這樣的炮瞧那模樣就很是古怪,不過大多數人都能認出來這是臼炮,只是這炮也太大了一點。

在戰士們瞠目結舌的看著短粗家夥被裝上一艘舢板,險些要把舢板給壓沉的時候,站在木制碼頭上的米國平,能夠感受到周圍的詫異的眼神,他頗為得意的說道。

“十六年式海岸臼炮,應該是世界上最大大炮!”

指著那邊正在吊運的一個個巨型鐵彈,他又對身邊的步兵說道。

“這一個炮彈足有152斤,裝足火藥的話,可以把炮彈打到七八裏之外,開炮時的聲勢極為驚人,到時候,你們可都得小心點,別被它給嚇壞了!”

“長官,瞧您說的,我們什麽陣仗沒見過,還能被嚇倒了?”

一旁扛著槍的步兵有些不屑的說道。

對於他們的這個反應,米國平倒是沒有說什麽,他只是微微一笑便不再言語了。

這些海岸臼炮是為此次北伐從海州的海防要塞上拆下一來,別說是陸軍沒有見過這麽大的炮,就是見過大玩意的海軍,在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也被嚇了一跳,它不僅威力巨大,而且開炮時的聲勢極為驚人,甚至在郁洲的要塞中開炮的時候,海州城裏的百姓都能聽見炮聲。

這倒底是不是誇張,倒也沒有人在意,但是米國平知道,只要把這十二門海防包部署好,這所謂的盛京城墻不過也就像是紙糊的一樣,根本就不是什麽障礙。

當城外的明軍在為攻城做著準備的時候,盛京城內倒也不見了最初的混亂,盡管城中糧鋪的糧價一日三漲,可城中卻盡是一副“同仇敵愾”的模樣,畢竟,城中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旗人,他們知道,一但城破會是什麽結果,十之八九要被築京觀。為了活命,往日裏眼高於頂的各府管家,紛紛奉著主子的命,把家中的阿哈(包衣奴)派給章京府,以協助大軍守城,如此一來,這原本兵力空虛的盛京城一下倒也是兵強馬壯起來,足足多了兩萬多人馬,畢竟能隨主子一同來盛京的,大抵上都是青壯男丁,他們原本是要幫主子們整修屋子的,現在倒是被派上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