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征召

二月裏的穎州城,若是擱著往的時候,必定也是那綠柳枝在風中搖曳的時候,可是這些年,冬天一天比一天長,一天比一天冷,即便是已經到了二月,可是這空中依然還是飄蕩來了雪花,那大雪似如冬日一般的紛至沓來,只讓這春天看起來有著幾分冬日的蕭殺。

穎州城不過只是一個淮河北部的小城,甚至就是那城墻上包裹的磚塊,也不過是在正德年間方才包上,畢竟淮北自黃河奪淮入海之後,因為淮河下遊河床淤積導致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因此整個淮河流域便內澇不斷,這片曾經的魚米之鄉也就變成了易旱易澇的貧瘠之地,本地的百姓過的也頗為貧苦。

雖說百姓貧苦,這裏的文教倒也還算興盛,有明一代也曾出過不少人才,亦曾有有官居兵部尚書,但崇禎八年流寇陷穎州,給這座小城帶來的破壞,即便是直到現在也未曾恢復——地方士紳、讀書人或是被殺或是被虜,不知多少曾經的高門大戶淪為尋常百姓人家,不知多少富裕之家淪為赤貧。這裏的文教之風自然也就不勝過去了,甚至就連曾經的書院,這會也早已經荒廢多年,戰亂對於地方的影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得到恢復。

挨著大東門的街頭,城墻根下的依著城墻的鐵匠鋪門口掛著一面寫著“李”字的幡子,鐵匠鋪子正對著大東門門前的道路,那路是用磚塊鋪成,縱是下雨也不會有爛泥,也正因如此,這條路一直都是穎州城裏最熱鬧的地方。

這鐵匠鋪前的架子上擺滿了鋤頭、鍬頭等各色鐵器,其中也不乏腰刀,樸刀之類的武器,甚至還能夠看到幾根銃管,畢竟大明從不限制百姓持刀攜器,即便是火器普通百姓也可以隨意持有,而且官府還鼓勵百姓持有武器,尤其是火器,甚至現在在民間已經開始出現了於軍用的十五式火銃相類似的火銃,因為其使用燧石發火的關系,所以,民間大都稱這種火銃為“石發銃”,不過在這鐵匠鋪裏好像只有打制精良的銃管。

這鐵匠鋪裏頭不時的傳出“叮鐺”的打鐵聲,在鋪子裏面,因為鐵爐燒著的關系,所以裏面比外面要熱得多,即便是在大雪紛飛的時候,屋裏仍然頗為暖和。

鋪子裏頭,一個三十幾歲身形高大壯實的漢子正輪著鐵錘與一個少年打著鐵,雖說是冬天,可是兩人卻都只穿著身短打,縱是如此兩人也是一副揮汗如雨的模樣。隨著兩人揮起的鐵錘,兩人胸前、額上的汗水流淌著,而露出有胸肌更是不住的顫抖著。

這正在打鐵的漢子,是李明仁,他家祖上原本是穎州衛軍戶,雖說只是世襲百戶,可因為李家逐漸重視對子弟的教育,李家倒也出過幾個進士,縱是作為旁支家裏過得也算是富足,在他小的時候,甚至也曾讀過書,進過學堂。

不過這一切都在崇禎八年被改變了,李明仁的父親雖說是廩生,但是城陷時,因為不肯降賊,被流寇殺死,母親也投了井。當時只有九歲的李明仁雖說逃過一劫,保住了性命,可家卻沒有了,因為地契與家宅一同被燒,本宗的一些人欺他是個幾歲的孩童,奪了他的家產。流落街頭他便被王鐵匠收留了下來,當年社學裏的李明仁,就變成了鐵匠鋪裏的的小鐵匠,最後又變成了王家的女婿,雖說不是王家的上門女婿,卻也繼承了這鐵匠鋪。

打了二十幾年鐵,即便是已經年近四十,可李明仁渾身上下依然是充滿力量的腱子肉,單就是這身板,早就不見了往年的那個瘦弱小書生的模樣,瞧著與尋常的鐵匠似乎沒有什麽區別。

可在這街上的人都知道,這鐵匠寫得一手好字,甚至他沒有什麽不好的嗜好,除了買書、看書之外,一個鐵匠需要看什麽書,可他不但自己看,還把兒子送進了社學之中。按照他的說法,孩子想要有出息就必須要讀書。

或許李明仁早就忘記了父親的模樣,但是他的父親給他留下來的印記卻無法抹去,父親曾告訴他,萬事都沒有讀書重要,也正因如此,他才相信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要去讀書。

鐺!隨著打鐵的節奏,鐵匠鋪裏的父子兩人就這麽揮著鐵錘打著火紅的鐵塊,將其變成一件農具。

“爹,孩兒想過了,待到冰化了,河上的船通了,孩兒就乘船去清河,然後試試能不能考進清河書院!”

打著鐵的李玉乾是李明仁的兒子,也是他的長子,盡管他是王家的上門女婿,可是王鐵匠待他確實不薄,不但把他養大,而且還把女兒嫁給了他,並把這鐵匠鋪留給了李明仁,除了讓他養老盡孝之外,就再也沒有其它的要求,也正因如此,他的兒子才會姓李,而不是姓王,不過,盡管沒有要求,他還是二兒子改姓王,以繼承王家的香火。畢竟嶽父只一個女兒,只不過這個二小子,成天見不到他的影,只知道在街面上鬼混,哪裏像老大這樣既知道讀書又知道父母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