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新聞人

“號外、號外,湖廣總兵李將軍揮師北伐!”

“號外,北伐大軍進抵河南、南陽諸地傳檄而定……”

天地間風雲變幻,遠超過世人的意料,就在幾天前,人們還曾為一觸即發的南北沖突而焦慮,而此時,世人的目光卻已經完全為李子淵的北伐所吸引。大江南北,幾乎所有人都在關注著李子淵的北伐,沒有人想到,在這個時候,這位曾聲名狼藉的有著“三姓家奴”生有反骨的李臨川,居然會揮師北伐。

在世人關注著北伐的時候,在清河城內的《明報》報社內,那些因為在報紙上為百姓主持公道的而被稱為之“報青天”的記者們,同樣也在談論著北伐。

“總編,汝州的虜官大都已經棄城而逃,北伐軍先頭已經兵進汝州了!”

沖進公房的記者帶來的消息,讓朱大勇先是一愣,隨後又是一喜,急聲問道。

“怎麽這般快?照這個速度,恐怕不出五月,河南基本上就可以光復了!”

作為《明報》的總編朱大勇不僅與外人一樣,為北伐的順利而歡欣鼓舞,他同樣也面臨著一個選擇——如何報道此次北伐。

如果說北伐的是忠義軍,他不但會大書特書,而且也會派記者隨軍一路報道,但是,現在盡管他已經在第一時間派出了記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何報道此次北伐,卻又成了他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畢竟揮師北伐的是那個“三姓家奴”李子淵,而不是朱明忠。

而這《明報》雖說看似立場公允,可是實際上,這報社的東家淮王,在這件事上他自然需要考慮到東家的態度,畢竟,李子淵曾叛出東家。

“總編,咱們這期報紙,必須要全面報道北伐的消息,不能再向之前那樣,只用豆腐塊大小的文章了!”

“就是啊,這北伐是我大明第一要事,更是為天下所矚目,如果我等不加以報道,又如何能彰顯《明報》之公平?”

盡管他們並沒有提什麽李子淵與淮王的舊事,但是誰都知道之所以到現在沒有詳細報道,就是因為顧忌淮王。

“不單單是公平,想我江北忠義軍素以忠義而聞名於世,今日李將軍領兵三十萬揮師北伐中原之時,我大明忠義軍又在何處?”

丁墨春這位淮安籍的進士,現在《明報》中最為知名的記者,看著總編朱大勇時,那語氣中帶著質問。其它人同樣,也是看著總編。

“這……”

朱大勇張張嘴卻說不出來,

誰都知道忠義軍在什麽地方,忠義軍現在正在江畔,枕戈待旦的等著南下,或者等待迎擊延平王的北犯。

在李子淵北伐之時,當年的北伐功臣,現在卻於江畔大有自相殘殺之勢,如此變化,或許正應了世事無常那句話。

“總編,在下這裏有一篇文章,意於報上發表,不知總編以為如何?”

丁墨春取出一篇文章,對總編說道。

接過文章不過只是略微掃視一眼,朱大勇的臉色就是微微一變,這文章中的內容盡是對淮王、延平王的質問,質問其身為大明王爵,值此神州陷虜之時,不知北伐克復中原,卻為一已私怨,而意興兵自相殘殺,如何能對得起大明,對得起天下蒼生。最後自然是勸勉之言,勸他們彼此之間冰釋前嫌,然後攜手北伐,待到北定中原之時,他們兩人必定可名垂青史,若其執迷不悟到時候,必定會遺臭萬年!

這篇文章中的不敬之讓,讓朱大勇眉頭緊鎖,原本欲開口駁回的他,在開口的瞬間,卻說道。

“墨朝果然不愧是我《明報》之刀筆,這篇文章可謂是字字如刀,直指人心肺。我《明報》既然以為天下進言為已任,那這文章自然是可以發,只是……”

盯著丁墨春,朱大勇又說道。

“不過這文章,我準備於清河、南京、安慶、江陰、廬州一同發表,不知墨朝以為如何?”

總編的回答,完全出乎丁墨春的意料,盡管明報有多家分社,但是往往都是各自編排報紙,畢竟相隔甚遠,縱是偶爾有文章共同刊載,往往也是相隔數天,這篇文章若是能與這四地同時刊載,到時候整個江南必定為之震動,對此丁墨春又怎麽會反對?

不過,誰都知道,這不過只是緩兵之計,至於這能拖多長時間,又能拖出一個什麽結果來,最總歸還是要看淮王府,看淮王府會做何決定。

盡管最近一段時日,因為與鄭成功的對立,使得江北正在不斷調動兵力以防備鄭成功北犯,但與此同時,當初的經略使衙署卻也在進行著改組,畢竟,這經略使是鄭成功委任的,現在既然朱明忠已經獲封淮王了,且又準其於清河開幕,那麽這淮王府自然就要設立參軍府。

而這參軍府的作用自然是咨議參軍,又被稱之為幕府,為淮王最高行政單位,設有咨議參軍,總理政務、類似宰相之職,作為淮王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而參軍府轄下又設立吏、戶、禮、刑、兵、工六官衙門,六官衙門設總理一人,之下又設左右協理,協理之下為左右都事。另外,又設立察言司、承宣司、提刑憲司、審理司、賞勛司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