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冬雪

軍火貿易一直以來都是江北最大的進項,甚至可以說對鄭成功,張煌言的軍火輸出,不僅支撐著江北的軍事工業,而且其利潤足以維持忠義軍的換裝,所以一直以來對外軍火貿易才會為人所看重。

不過相比的把舊武器出售給鄭成功或者張煌言換取諸如白銀、糧食等物資,朱明忠更願把舊武器運給北方的那些堅持抵抗的義軍。

即便是直到現在,在北方的太行山等地還有義軍的存在,這確實出乎朱明忠的意料,原本他以為,北方應該已經安靜,抵抗力量應該已經被滿清撲滅,可是誰曾想,在北方的太行山、泰山等地仍然有抵抗力量的存在。

他們的規模不大,往往被滿清視之為土匪,深藏於深山之中,雖說力與滿清正規軍抗衡,但是卻堅持不剃發,一直堅持著反清,並以大明為正統。在過去半年間,軍正司一直在與他們進行聯絡,並通過對其委任的方式,確認了對他們的指揮,當然,這種確認之後,就需要對他們加以援助,向那些抵抗力量提供糧餉兵器等支持就成了援助的方式之一。而舊式的手榴彈、燧發銃都是上好的支援物資。雖然數量有限,但總能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當然,最重要的是,一但將來北伐的話,那些當地的反清義軍,就會成為忠義軍向導,為忠義軍帶路,協助忠義軍作戰。他們甚至可以占領附近的州縣,從而作為忠義軍的先頭,搶在其它人之前,控制地方。北伐!盡管在過去的一年中,江北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鬥,甚至都沒有與滿清發生什麽“沖突”,但是實際上,江北一直在為北伐作著準備。

從“甲兵制”的推行,再到地方上的建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北伐作準備,按朱明忠的計劃,等到明年忠義軍的兵力達到20萬時,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老兵作為骨幹之後,就可以實施北伐了。

現在限制忠義軍北伐的並不是其它,而是軍力上的不足,畢竟,除了北伐之外,至少還需要五至六萬人留守於江北,還需要在北伐之後,留同等的兵力於新光復地區駐守,而以現在忠義軍,根本沒有能力在保護江北、穩定新光復地的同時,進行北伐。

但是,即便是眼下不進行北伐,並不意味著,不會做準備工作,這些準備工作並不僅僅局限於軍火的生產,諸如被服之類的軍需物資的生產,同樣也極為重要,而明年軍隊的換裝,也是計劃之中事情。當然,也是正規化的一步,盡管過去忠義軍也有制式的軍裝、裝具,但是卻並不統一,而現在李富貴身上的裝備,正是忠義軍實施標準化的第一步。當然,與當初朱明忠一拍腦袋,借鑒後世的經驗設計出來的裝具來說,現在這些裝具更貼近軍隊的需要。在王得雲講解著士兵身上裝具時,這時士兵已經轉過了身來,在其背後背負著一外帆布的背包,這種背包是軍人在野戰中背負單兵裝具的基本攜行具。早期忠義軍的背包都是用牛皮制作的,之所以選擇牛皮是因為年皮防水。不過因為牛皮的價格高且不易加工兵,所以今年制定的背包材料則改為浸油的帆布制成。

“……背包內標準的攜行的物資為襯衣襯褲1套,裹腳布2雙,攜帶口糧2日份雨衣1件,軍毯1條,不過因為目前縫紉加工能力有限,所以雨衣需要等到年後才能開始縫制……”

原本忠義軍並沒有雨衣,用來遮風擋雨不是鬥笠就是雨傘,打傘固然可以擋雨,但打仗需要兩手持槍。所以每到下雨的時候,隨處可以看到帶著鬥笠的忠義軍官兵。鬥笠之所以成為戰士們的首選,因為它們是中國農民最常用的雨具了,價格低廉,容易買到。

鬥笠這種東西,防雨效果很不好,最多用於日常的小雨。一旦遇到中雨,尤其是有風的中雨,靠一頂鬥笠是毫無作用的,前心到後背瞬間就濕透。

而軍人在沒有雨具情況下冒雨連續行軍,是非常容易生病的。加之這個時代的醫療水平有限,一旦得病哪怕是重感冒都有可能送命。即便能夠保住命,淋雨後出現大量戰士減員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軍隊沒有雨具這一條,就會大大影響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也正因如此,制作雨衣就成了當務之急,而在制作雨衣之前,忠義軍已經發了防水帆布,而這種邊長5尺的方塊防水帆布可以搭成1人用、2人用、直至38人用的帳篷。現在下雨的時候,士兵們只能用防水帆布加鬥笠擋雨。

之所以如此,原因再簡單不過——縫不過來!

“縫紉……”

念叨著這麽兩個字,誰能想到,在這個時代,這麽看似簡單兩個字,卻成為軍需被服數量不足最大的困擾,不是朱明忠不願意提供性能良好的軍用被服,而是落後的生產力無法提供這些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