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造幣廠

暫時將家中的那些女人們的瑣事拋在一旁,馬車沿著泥結碎石路面行走時,馬車的顛簸讓板簧懸掛的車廂不時的起伏著,坐在車廂中的朱明忠,將視線朝著車窗外看去,此時道路兩側的谷子已經長成了,再過兩個來月就會成熟。到時候這些新收的小米,就會是北方百姓最重要的口糧。

與後世不同,小麥在古代的北方種植並不普遍,畢竟相比於高粱、小米,小麥生長期間需要更多的水,而在古代的北方大多數地區,糧作物往往更依賴雨水,而不是灌溉,古代的北方只有少數的水澆地,大多數百姓是靠天吃飯,也正因如此,一些地區的水利工程可以使當地百姓受益千百年,但受限於地形、河流以及產量等限制,在北方,現在的主要農作物是產量更高更為耐旱的高粱、小米,而不是後人想象的小麥。

“將來還是要興修水渠啊!”

看著田間的作物,朱明忠自言自語著,相比於高梁、小米的一年一收,如果種植冬小麥的話,在山海關以南的關內地區,一年至少可以收兩季糧食,甚至有些地方還可以加收一季土豆,但是前提是需要修建大量的水渠等灌溉設施,當然還有就是想辦法解決土地肥力的問題。

“水渠要解決,還要想辦法解決肥料,要不然,一年兩季根本就不現實,現在百姓收完地之後,種一季豆子,不就是為了養地……”

盡管對於種地並不怎麽了解,但現在通過詢問朱明忠多少總知道一些這個時代的耕種規則,收完高粱之後,北方的百姓會在地裏種上一季大豆,通過種植大豆利用其根部固氮,增加肥力,以便來年種植主糧。

盡管這個時代的人們並不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但是千百年來的摸索,使得古代中國人早就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種田技術。

“還有耕種技術,回頭也許可以建立一個研究所,專門研究種田技術。”

想到中國古代的技術傳播的落後,尤其是許多百姓根本就不了解如何種田,更不知道如何種植才能提高產量,他們只是按照千百年來的習慣種田,使用著落後的工具,落後的種田方式。

“然後再把這些種田技術推廣出去,嗯,可以通過派出技術員的方式……”

想到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朱明忠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後世的農技推廣,在建國後的幾十年間,數以千萬計的技術人員,曾紮根農村向農民普及種田技術,為新中國的糧食生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而在此之前,中國絕大多數百姓,都用著極為落後甚至原始的方式的從事著農業生產。種田是門技術活,只不過並不是誰都懂得,而懂得的人也不見得願意教授別人,對於絕大多數百姓來說他們往往的只是靠天吃飯。

“看來今年的年景倒是也不錯。”

確實,雖說現在兵荒馬亂的,可是年景卻不錯,基本上還算是風調雨順的,不像十幾年前那樣,整個北方都被水災、旱災以及蝗災、瘟疫折騰著。或許,也正因如此,北方的百姓才願意相信什麽所謂的五行之說,所謂的滿清水德取代明朝的火德,相信這冥冥中的天意,相信天命在清。

“哼哼,可你們又能相信得了多久?”

在馬車駛入一處位於被護城河和城墻包圍重兵把守的院落時,朱明忠暗自嘲笑道,嘲笑著那些相信改朝換代的順民。

馬車駛進的這個院落不僅僅是江北的鑄幣廠,同樣也是軍正司的鑄幣坊。前者是鑄造銀元、銅錢,而後者同樣鑄造銅錢,只不過所鑄造的並不是永歷通寶,而是順治通寶。

剛一進入鑄錢坊,就感受到了鑄爐處那灼人的熱浪,難怪這鑄錢坊的墻壁大開,憑著鑄爐處散發的熱量,即便是寒冬臘月想來也不會讓人覺得有絲毫冷意,可以看到工匠們正在那裏鑄造著錢幣,往錢範中倒銅液,只不過有這些鑄錢的銅液成色截然不同滿清的定制,早已經由紅銅七成,白銅三成搭配變成了鉛五銅五的搭配,非但如此,在鑄造時還會偷減銅量,將重量減輕,而這樣鑄造出來的自然是劣錢,可就是這種劣錢,對於制錢不足市場來說,仍然可以被接受,不過這種接受是有限度的。

就像現在,市場正在對順治通寶一步步淪為劣錢作出反應,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順治通寶貶值了。

“聽說現在市場上順治通寶是每千文換一兩?”

瞧著成筐被鑄造出來的新錢,朱明忠笑著問道身旁的鄭居明,他原本是南京的工部官員,主持南京鑄局,入清後同樣主持江寧局鑄錢,現在在江北主持鑄幣廠。

“分地方,在清河是千文兌一兩,在北直隸是九百文,在南直隸是九百五十文,若是在湖廣,則是八百至九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