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解決問題

“少司馬可知,經略為何邀好延平王?”

在陳恭尹問出這句話後,這後園裏的氣氛頓時發生了些許變化,張煌言只是靜靜的看著遠方,卻沒有說話,他又怎麽可能不知道朱明忠為何邀好延平。

邀好延平的原因再簡單不過,無非就是為了緩和雙方的關系罷了。

見張煌言並沒有說話,陳恭尹便替其說道。

“因為江北的局勢,所以,即便是其百般不願,亦只能邀好延平!”

如果不是因為理解朱明忠所處的局勢,沒準張煌言早就與其決裂了,盡管他無法理解朱明忠的選擇,但他卻能夠理解他的處境。

“此事,雖是為國,可卻難免有私,而這私,就是因成仁必須邀好延平,以緩和與延平之間的關系,從而令將來無後顧之憂,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公!”

盡管並不願意承認,但張煌言卻不得不承認一點,即便是拿他作為目標,朱明忠同樣也是為了大明!

“正是如此,眾所周知,當日經略出走江北,是與延平有隙,且於南京,又有人離間兩者關系,他日宿遷戰時,延平更是未派一兵一卒增援江北,若非是經略身先士卒,以身為餌,又豈能擊敗達素,雖說擊敗過素所領安南軍,可卻也是場慘勝,今日清虜酋首領二十余萬八旗精兵又欲南征,所以,於江北獨木難撐之下,他又怎能不求助於延平?”

陳恭尹的直接指出了江北以此事邀好延平的原因後,又說道,

“而相比之下,少司馬於江西,於江北又豈有助力?權衡之下,朱經略也只能棄舊誼於不顧,而謀眼前了!”

“若是成仁求助於我,我又豈不會派出援軍?”

這番話說出來的時候,連張煌言自己都覺得有些牽強,盡管他麾下號稱十五萬大軍,但實際上卻不過只是十五萬新募兵,這十五萬大軍,除了李子淵、張亮等人的不過四萬精銳,其它的也就是湊個人數。

在清虜從西南等地調兵回援的時候,張煌言又怎麽敢把精銳北調至少江北,用於救援朱明忠。在這個時候,只有鄭成功能助他一臂之力。

“若是少司馬派了,又置延平王於何地?”

陳恭尹並沒有說派兵支援江北不現實,而是直接指出江西不可能派兵,不是不派,而是因為有延平王在那,一但派兵反倒會導致雙方關系惡化。

“所以,他能求助的也只有延平王,可朱經略與延平王之間的舊事,使得他不能不有所顧慮,如此一來,為交好延平王,恐怕也只有出此下策了!”

“可即使是再如何,出不能讓那些士子們受屈不是,總要有人為那些士子們說句公道話。”

張煌言沉聲說道。

“那些士子,大抵上都是寒門子弟,之所以參加科舉,一來是十年寒窗所圖,二來是受迫於環境,即便是出仕,其中不少人亦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張某自入江北伐以來,所陷諸城之中,除南京是經一番血戰方才奪下,其它諸城,幾乎全是清虜委差的偽官所獻,而他們降我之後,其亦為穩定地方著實出了一番力,立下一番汗馬功勞,而現在成仁卻欲奪其功名,豈不有些矯之過正?”

即便是直到現在,對於張煌言仍無法接受一個事實——朱明忠為了利益,選擇犧牲了他以及成千上萬士子的將來,尤其是後者,更是讓他為之心痛。畢竟同樣曾為士子的他,知道那些寒門子弟被革除功名意味著什麽。

“十年寒窗,一朝盡費!”

長嘆中,張煌言又痛心道。

“而我非但無法阻止,甚至只能眼睜睜看其任意妄為!”

這正是張煌言心惱的地方,朱明忠的建議非但陷他於不義之中,更以“大義”的名義,使得他無法阻止其對士林的打擊,而鄭延平之所以樂見其成,是因為江南士林本身就對其持排斥態度,至於他張蒼水,身為江南士林中人,卻無力保全他們,又如何能不讓他心惱。

盡管他們的功名是清虜的,可卻也是十年寒窗所得!

“如果少司馬想要保全他們的功名,恐怕只會為他人指責少司馬意欲枉法徇私、收買人心!”

這正是張煌言無法阻止的原因,從國法上來說,那些士子赴“偽試”本就是大罪一樁,不追究他們的罪名,只是革除功名,追回免除的田賦,已經是法外開恩了。如果張煌言反對的話,反倒是會授人以柄。甚至也正因如此,張煌言反對也不是,不反對也不是。

多年來,他還是第一次身陷這種兩難之境。

“其實,這件事,倒也好辦!”

見張煌言盡是一副左右為難的模樣,陳恭尹便直接說道。

“既然現在事已至此,只能盡力補救了,這革除功名不等於不用,少司馬可奏請延平王,畢竟革除功名並非目的,而是為懲前毖後,若其誠心悔思,亦可量才適用。即便是不為延平王采納,少司馬亦可於江西推行,如此一來,想來亦可挽回一些士宦民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