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內舉不避親

時進隆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這清河城天寒地凍的,雖說天色尚明,可這街上卻早不見了什麽路人,即便是偶有路人經過,也不過只是匆匆忙忙的趕著路。

那經略使衙署前,幾名兵卒依然持槍挺立於衙前,他們的身上除了厚實的棉襖之外,還穿著大衣,再加上那皮帽倒也是能擋得住這風寒。

衙署內,門內門外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門外天寒地凍,門內卻是溫暖如春。

“因為今年冬天比往年來的更早,所以這城中百姓大抵皆苦於無炭薪渡冬。便是軍營之中,用於取暖的炭薪亦顯匱乏……”

兩個取暖的火盆燃著炭火,若有所思的看著那銅質火盆,朱明忠並沒有打斷的屈大均的匯報,他口中所說的炭薪指的是“木炭”、“薪材”。

17世紀的冬天,冷得有些遠超過朱明忠的想象,陰歷不過只是10月,便已經是天寒地凍,運河上更是結了一層厚冰,甚至就連同黃河的河面上也起了層層堆積的冰淩,讓曾經繁忙的碼頭頓時陷入了蕭條之中。當真是歷史上的“小冰河期”,天氣居然會這麽冷。

不過幸好原本依賴水力的工廠還建有風車,那些高達二十幾米的風車,可以借助冬天的風力,為工廠提供生產所需的動力。對於工廠的生產倒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相對的建設成本有些增加。這也沒有辦法。畢竟現在並沒有蒸汽機,盡管對於蒸汽機的結構,朱明忠並不陌生,可是受限於加工條件已經技術制造水平,現在制造蒸汽機顯然不太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風力和水力是工廠最現實的動力來源。

可是如果不解決動力的問題,那麽將來肯定沒有辦法在北方建立工廠。每個地方到了冬天都有充沛的動力。即便是在清河,那些聳立於黃河邊上的風車,有時也會因為風力不足,導致工廠停止生產。

不過眼下朱明忠並沒有時間去考慮蒸汽機的問題,因為這個時代的冬天非常寒冷,所以對於官府來說。每到冬天,都要去考慮居民取暖燃料的問題。

尤其是現在,曾經,不過只有幾萬人的清河縣,一下子湧入了近10萬軍民。與民爭炭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在清河上演。

取暖用的木炭,不僅老百姓需要,官廳裏的官員也需要,軍營裏的官兵同樣也需要。相比之下,百姓自然是弱勢。如此一來,入冬之後取暖木炭甚至做飯用的材火的不足,直接引起了百姓的不滿。

“為何不用煤?”

面對下屬的匯報,朱明忠有些不解地問道,按道理來說,這裏離徐州這麽近,用煤炭應該是很正常的。

“回經略,這煤氣性劣,若是用煤於房中取暖,只恐會生意外?”

“嗯,我知道了,這件事好辦。”

默點下頭,如果不是屈大均提及此事,恐怕朱明忠壓根就想不起這種瑣事來。煤炭不能夠直接在屋子內取暖。那樣會導致煤氣中毒,這是一個在起碼不過的常識,雖然木炭同樣也會。可總歸還是安全一些。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直接拿起鉛筆——月前去利國鐵礦時,那裏有部分鐵礦石含有石墨,所以在離開之前朱明忠特意吩咐先礦時把石墨送至清河——他在清河創辦了一個原始的鉛筆作坊。

在作坊中工匠先是把石墨磨成粉,然後添加一定比例的黏土混合攪拌,再用一個特殊模具把混合物擠出來,擠成面條一樣的長條,晾曬幹之後就得到了石墨條。然後再將石墨條嵌入細板條內,用牛皮膠粘盒後就成了鉛筆,而根據石墨和黏土比例的不同,鉛筆的軟硬程度、顏色深淺都可以隨之調整。

盡管現在這衙署中的官員對於鉛筆尚有些抵觸,但是朱明忠卻一直著力在軍中以及工廠推廣鉛筆,與衙署內的抵觸不同,軍隊因其方便使用,幾乎是立即接受了鉛筆,而工廠同樣也發現其比炭筆更適合制圖。

拿起鉛筆的朱明忠直接在紙上繪制著一個三百多年後常見的蜂窩煤取暖爐,相比於炭筆,鉛筆更適宜繪圖,當然,他也更習慣使用鉛筆。

很快一個蜂窩煤取暖爐就被繪了出來,在一旁標注了尺寸以及爐膛的結構等結節之後,一個簡單的燃煤取暖爐便被制了出來。思索片刻,想到這個時代並沒有蜂窩煤球,他又繪制了一個簡單的人力蜂窩煤球機。然後便對屈大均說道。

“一會你命人把這個取暖爐送到工房,先登計專利,然後交給工廠制造,這玩意制造簡單,一天制出幾百個不成問題,到時候這營中的取暖,可以先改用這種爐子,然後是衙署,至於軍中還有衙署的炭薪,可以直接發到市間出售……”

瞧著那帶著煙道的取暖爐,盡管還不知道它的效果,但屈大均今曰的能夠猜出來,那煙道應該是排出煤煙的,於是他又提到了另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