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利國(第2/3頁)

即使學的並不是冶金專業,但是朱明忠也曾書本上了解到“熱鼓風”煉鐵給煉鐵業帶來的改變。在19世紀20年代以前高爐使用冷風煉鐵,燃料消耗很高,生產率低。1828年英國尼爾森建議在高爐上使用“熱鼓風”煉鐵,並於次年在蘇格蘭克拉依特廠首次實現來這一建議,風溫雖然只有不到150度,但是它所帶來的效果卻是驚人,每噸生鐵的燃料消耗由8噸驟然降到5.16噸,燃料消耗降低了30%以上,而相應的產量提高46%,而用於加熱鼓風消耗的燃料只有不過僅只是0.4噸/噸鐵。幾年後該廠又將風溫提高到300余度,燃料消耗降到來下降了50%以上,而產量比用冷風煉鐵時翻了一番。

盡管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做到21世紀一千余度的風溫,但是做到一兩百度的風溫卻很容易。而且技術也很簡單只不過是在風道中增加加溫段,雖說無法測定爐溫的溫度,但是在清河鐵廠的試驗中,焦炭消耗降低了25%左右。

“經略所言極是的,過去雖知道煉鐵需要鼓風,卻不知這鼓風裏頭居然有這麽多的學問。”

雖說幾乎等於出身煉鐵世家,但是孫明躍仍然很難想象這煉鐵中會有這麽多的學問。且不說其它就說燃料上,從洗煤、配煤直至煉焦,看似簡單的煉焦過程之中,從最初的選煤就有許多講究,用什麽樣的煤,那裏的煤,都需要經過多次試爐才能確實。這煤看似相同,但每個地方的煤皆有其不同之用,若是用錯了煤可能會導致煉鐵用焦量激增,也有可能導致生鐵過脆。所以,現在鐵廠的煉焦,僅僅指定少數的幾處煤焦。

“正是因為學問多,所以才會讓你做好記錄,把這些經驗整理成冊,弄清楚其中的原因,道理,如此這煉鐵才能變成一門學問,不要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就像這爐風加溫,本官就提有專利金,每產千斤鐵提取2斤,以後這就是發明創新的定例,如果有其它人能改進冶鐵技術,能夠提高產量、降低成本,若是被工廠采用,自然也可以提取專利金……”

在拿自己作為例子的同時,朱明忠又伸手指向河邊的洗煤廠,與清河焦廠早先使用朱明忠發明的人力洗煤不同,現在卻借助水力洗煤,而發明水力洗煤的正是焦廠的一位工匠。

“就像那發明水力洗煤的胡師傅,他的這個發明節省了很多人力,雖說這個技術是被一次性買斷,可畢竟也有180兩銀子,依我看少了一些,原本至少能賣三百兩,可畢竟是一個開始,等將來會越來越規範,而這技術自然也是越來越值錢,只有如此,他們才願意把自己的絕活拿出來與人分享,與人交流……”

提及那個賣了180兩的水力洗煤專利時,朱明忠顯得很是興奮,畢竟這是江北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專利”。甚至他也正是以此為契機,開始尋思著頒布一個專利保護章程,之所以重視專利,是因為專利制度是導致近代中國與歐洲在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模式上產生巨大分野,進而導致產業革命在歐洲而非中國發生的關鍵所在。在歐洲建立專利制度之前,中國和歐洲的技術進步都是由技術機密所驅動的,而工匠保護技術訣竅,最原始也最有效的原則就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技術機密大都采取了與創新者人身依附的使用和傳承方式。

“過去,很多工匠的秘方絕活都是‘世代單傳’、‘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能夠盡量降低技術訣竅泄露的風險,但卻阻礙了人們之間的知識共享,並會大大增加技術訣竅的滅失風險,古往今來,不知多少絕活就這麽消失,唯才,你是匠戶世家出身,對此,自然比我了解一些。”

如果說對於這種原始的技術傳承方式的弊端,朱明忠只是從後人的總結中有所了解的話,那麽對於孫明躍來說,出身於匠戶世家的他卻是深有感觸,

“經略所言甚是,這清河有匠戶萬余戶,這幾百年間,不知多少技藝因為後繼無人或者天災人禍而失傳,就像甲申天變,天下離亂,不說其它,便就是擅長制鋼的孫家就因為其父被亂兵所殺,使得制鋼之術失傳,還有李老三的銅鏡,這清河一地尚如此,更何況是這清河?”

在孫明躍感嘆著那些技藝失傳的時候,朱明忠點頭說道。

“從先秦直至現今,數千年來,但凡技藝皆保留為私人,相互之間難以共享,不能取長補短,於是人們往往是簡單重復前人的工作,有時候還沒前人做得好,即便是偶有聰明才智,即便是拜師學藝,往往對方唯恐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往往留上一手,往往需要他積蓄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經驗之後,方才有所心得,而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累積創新。如此一來,又談什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