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船廠

沿岸23裏!

這說的就是清江漕船廠,作為明代中後期唯一的官辦漕船廠,其廠區沿運河綿延伸展,總長達23裏。

永樂帝遷都北京後,隨著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國家對漕糧的需求越來越大。“百官衛士仰需江南”,當時漕糧運輸實行“支運法”,江南征納的漕糧,需先經運河集中送到常盈倉,再由漕軍轉運北上。

由於每年要調運數百萬石糧食到北京等地,因而修造漕船成為明朝的軍國大計。永樂七年,平江伯陳瑄督漕時,在山陽、清河之間的運河沿岸建起了漕軍各衛所造船廠房,“令各衛所官旗鱗次而居,以為造船之所”。這裏地處大運河與淮水交匯處,南接長江,東近大海,為“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對明朝的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所以船廠選址有更高層次的戰略考慮,木材采辦之遠近,反成次要因素。久而久之,盡管清江漕船廠下設京衛、衛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共八十個分廠,但規模最大的仍數清江漕船廠,別的不說,便是這沿岸23裏的廠區,便足以證明其規模。

即便是見慣了世面,在後世見慣了大型工廠的朱明忠,同樣也為眼前這龐大的船廠而驚訝。

“三代以下,國用之資莫大於漕運,漕運之器莫大於舟楫!”

置身於漕船上,看著那沿岸綿延數十裏的船廠,戴蒼的感嘆引得朱明忠的一陣贊同。

正是由於漕運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漕船是運輸漕糧的重要工具,所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漕船的修造與維護,而這規模宏大的清江漕船廠,就是明證。沿岸數十裏的廠區中有千百間料棚,那些料棚之中盡是堆積如山的木料。而在廠區之間還可以看到數十艘已經停工的漕船。

“經略,目下因為漕運斷絕,所以這漕船建造自然也就停了下來,想來將來幾年我大明一日不復京師,這漕運自無恢復之可能,即便是軍糧物資轉運,便是現在的漕船即已可以使用,可這清江數千船工又豈能終日無工?若是如此,船工及其家人以及這船廠附近數萬百姓又何以為食?”

戴蒼一邊說,一邊小心謹慎的觀察著經略使的表情。

“那日見經略以水機鉆削銃管,所以,下官便尋思著,與其將這船廠荒廢,不如於此廣設水錘、水機,一來可為我忠義軍制械、制銃,二來也可令這數千船工有工可做,不至於淪為餓殍……”

聽著戴蒼的建議,朱明忠並沒有表示反對,不過這會他卻只是興趣十足看著這船廠,盡管之前就知道清河船廠的規模極大,但是卻未曾想到會這麽大,而更重要的是,這沿岸數十裏的物料廠棚之中,堆積如山的木材正是造船所必須的原料,早在江陰時,他就曾想過造船,但是最終卻因為沒有充足的木料,或者說沒有適合造船的,經過數年甚至十數年風幹的木料,而使得造船只不過是個設想,但現在,這岸上的那些木料,卻解決了這個問題。

“葭湄,這裏可曾造過海船?就是遮洋船?”

內河船重要,但是海船更重要,尤其是對於一心還想拓展對外貿易以解決軍費問題,拓展台灣以解決後顧之憂的朱明忠來說,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海船。

“回經略,遮洋船原本造於衛河船廠,可後皆改於清江,清江雖說不能造2000料大海船,可是卻可造千料海船……”

千料海船大概多大?

過去朱明忠並不清楚,但是通過對鄭成功的船隊的了解,對於千料海船的尺寸和噸位也有一定的了解,其噸位大約在500噸左右,這也是大航海時代的各國貿易商船的主力噸位。就像現在英國人偏好於使用300到500噸級的小型蓋倫帆船,而西班牙人則在運送財寶的船隊中使用一些1200噸級的龐然巨物。而500噸左右的海船,正適合這個時代的海上貿易,不大不小,而且使用起來也極為靈活。

“千料海船可以直接通過黃河入海,經略,若是逢著水漲的時候,千五百料海船也可由此入海,不過因為千五百料海船入黃河時需要挑選豐水時,所以,這清江船廠大都造千料遮洋船……”

因為已經盯上了這座大型船廠,一心想把這座船廠變成一個水輪連綿的工廠的戴蒼,自然曾多方收集過船廠的資料,對其可謂是非常了解,可他那裏想到,他所說的這些恰恰是朱明忠所感興趣的。

“千五百料海船……”

凝視著這綿延數十裏的船廠,朱明忠先是思索片刻,然後說道。

“兵工廠不一定非要建在這,當然也可以與此合辦,這船廠不能改做他用,船廠的本業就是造船,既然這裏有數千造船工匠,咱們就要妥善利用起來,在這裏造船!”

“造船?經略?為何造船?現在漕船已經足夠我們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