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跨越時代

“回頭讓醫護營中的護士制一些這樣的口罩,這樣可以避免說話時的口水濺入傷者的傷口處……”

戴著棉口罩,朱明忠一邊用手術剪剪開傷口處的縫合線,一邊向吳文平等人解釋著戴口罩的目的,注意到他們身上沾著血的圍裙說道。

“做外科手術時要穿專用的手術袍……”

不問他們是否能夠理解他的話,朱明忠只是向他們解釋著,盡管並不是醫生,但是他卻了解一些與醫學進步有關的趣聞,自然很清楚,在歷史上,外科手術最大的進步,並不是其它,而是看似簡單的術前洗手以及器材消毒。約瑟夫·李斯特還因為發明了“外科消毒法”而名揚四海。在他發明“外科消毒法”之前,醫生在給人手術或接生後,不知道洗手,手術工具也不知道消毒,穿著血跡斑斑的衣服,就再給其他病人手術或接生。醫生自身成為疾病的傳染者,而且沒有醫生知道自己正悄悄擔任著傳播疾病的角色。

甚至當時各國的醫學界之所以抵制甚至禁用外科手術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在19世紀前期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低於25%。死亡的原因是傷口復合的時間過長,傷口經常化膿生瘡,引發敗血症,如在皮下組織的感染,使病人因血液中毒而死亡。

而李斯特在1865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手術後導致病人傷口化膿的病毒是來自外界的傳播,他提出醫生要仔細洗手,手術工具要高溫消毒,手術房要保持幹凈,病人的傷口要消毒、要綁繃帶,醫生要穿潔白的衣服,以免病毒進入傷口等等。

這些論點引起很多醫生的反對,但李斯特隨後采用這些步驟進行手術,尤其是將石碳酸溶於橄欖油中,做傷口消毒之用,使病人手術後傷口不化膿。從而使得術後死亡率下降至15%以下。

可即便如此,19世紀的歐美醫學界仍然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接受“外科消毒法”。對於朱明忠來說,他沒有興趣到數據去說服這些人接受外科消毒的觀點,只需要用命令即可。

“在進行手術時,必須要做到一人一包,每包器材都要進行消毒,手術器材絕不能混用……”

當朱明忠對外科消毒提出他的要求時,吳文平等人都被他手中的器材所吸引,即便是不知那剪刀是什麽制成的,可僅憑那光澤還有閃閃發光的表面,他就相信,軍門的這些器械,絕不是凡品。

“……可使傷道周圍的血管損傷,其遠端可發生隱蔽性損傷,只有充分暴露傷道,可以做有限的切開,以適度擴大傷口,清除顯而易見的異物、血塊和壞死組織……取子彈的時候,要用專用的手術鉗,因為看不到子彈的位置,所以要全憑指間的感覺……”

這種感覺非常微妙,盡管只是第一次為傷員取子彈,但朱明忠仍然很輕易的找到那種感覺,其實也就是鉗頭觸碰肉與子彈時不同的感覺。

“擦汗!”

感覺到額頭的汗水,朱明忠便對一旁的女護士吩咐道,他的話聲一落,旁邊的護士連忙為他擦著汗,或許他並不是真正的醫生,但是憑著對外科的了解,還是建立起了一個有些簡陋的外科制度。

凝神探尋了好一會之後,在手術鉗觸碰到硬物時,朱明忠心底頓時一喜,他小心翼翼的撐開手術鉗,然後鉗住子彈,並利用手術鉗後方的咬齒固定從而鉗死彈丸,鉛制的彈丸很容易被鉗死,輕易的取出鉛彈後,他有些興奮的說道。

“拿著盤子過來……”

“叮……”

有些變型的子彈被丟進了盤中,朱明忠看那子彈,然後看著吳文平說道。

“現在這子彈取出來之後,要注意到觀察一下子彈,注意它有沒有破損,從而避免有碎片殘留在體內……”

有時候建立一些東西並不復雜,至少對於朱明忠來說,在作為一軍統帥的他,可以很輕易的影響到這些地位低下的“外技郎中”,甚至可以把他的話變成“金科玉律”,盡管這並不是什麽好事,但至少他所掌握的這些基本的外科知識,足足領先這個時代至少三個世紀。

“下一步就是要消毒,這個銃傷的創口消毒,與普通的傷口的消毒有些不太一樣……一般不做初期縫合,由於傷道復雜、受損器官組織廣泛,清創時一是不容易徹底,二是容易遺漏……”

盡管對於槍傷清創並不怎麽了解,但是朱明忠仍然通過他所掌握的外科知識,對槍傷加以分析提出相對適應槍傷的處置方法,從而教授他們掌握基本的處置辦法,至於其它,只能寄希望於將來,他們在實踐中去摸索、實踐,然後再總結了。

唯一讓朱明忠慶幸的就是,即便是跌打郎中,他們也需要能看懂醫書,能寫好藥方,所以,最後朱明忠又特意叮囑他們以後要注意做好手術記錄,通過手術記錄,記錄下進行手術的過程以及傷員的傷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