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天命難違(第2/3頁)

然而下場卻都很淒慘。

齊恒死而齊衰,祖龍死而地分。

他祖父做下了這等偉業,做出了這麽多事情。

豈是沒有代價的?

只是,從前沒有人敢這麽直白的將這些事情說出來。

劉進深深吸了一口氣,再拜道:“那臣如何呢?”

“臣啊……”司馬遷閉上眼睛,仔細想了想,然後道:“自大將軍、大司馬、平津獻候與張湯、汲黯等先後死,後起之人,營營苟且,再無國家之材,社稷之用,老臣曾以為世將若危卵……”

“然……”司馬遷微微長嘆:“仲尼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老臣曾以為,生而知之者,乃故老之說,卻不想,這風燭殘年之際,還能見到一位……”

“此天不亡漢也!”他竟有些唏噓、遺憾的說道:“二三十年後,世之周公、伊尹,舍英候外,無人能承!”

“即使如今,亦是負天下之望,集萬民之心於己身!”

說到這裏,司馬遷忽然對劉進問道:“殿下,假齊恒、祖龍之晚年,而遇伊尹、周公之壯,齊恒、祖龍何以取舍?!”

劉進聽著,整個人都呆滯了。

齊恒公、祖龍始皇帝,自然是一等一的雄主,胸襟開口,氣吞萬裏如虎。

於是,齊恒可以接納管仲,並以國家社稷委之,言聽計從,由之尊王攘夷,霸春秋,為天子方伯,禮樂征伐自齊恒出。

於是,祖龍能用蒙恬、王翦,也用的了趙高李斯,更用的了無數關東人才。

由之,大秦虎狼之師,橫掃六合,並吞萬裏,一統天下。

但……

那是在他們的壯年,那時候壯士之心,志在萬裏,所以能容人所不能容,能用他人所不能用之人,能做他人所不能做之事。

對敵人殘忍,對自己更殘忍!

然而,齊恒、祖龍之晚年呢?

那時,英雄遲暮,壯士末路,再遇伊尹、周公般的人物,還能放心嗎?

劉進不知道。

但朝政的詭異,與他祖父的那些意味深長的動作與安排,卻似乎已經揭曉了一些答案。

只是他不敢去想,也沒辦法去想。

而且,更重要的是,劉進的思維,偏轉到了另外一個事情上面。

他心中的疑問,猶如夏日的螢火蟲一樣,飛舞於腦海中,縈繞在思維裏。

齊恒晚年做了什麽?劉進清清楚楚,祖龍晚年又做了什麽,劉進同樣清清楚楚。

而因此引發的後果,劉進一樣明明白白。

於是,這位大漢太孫根本說不出話來。

他努力的咽著口水,想說話,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良久良久,劉進對著司馬遷長身一拜,再拜,接著起身道:“叨擾老太史良久,孤委實過意不去,就此辭別,還請老太史保重!”

然後,他就在司馬遷的笑容中,轉身推開房門,帶著侍從們踉踉蹌蹌的離去。

因他,發現一個被他一直以來忽視的問題。

那就是——當今之後,誰主沉浮?

這個天下,到底誰說了算?!

這是一個殘酷的問題,更是一個殘忍的問題!

而他知道,自己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

齊恒晚年,五子爭位,趙武靈王被困沙丘,太子章被殺,祖龍晚年,蒙恬、扶蘇被趙高李斯冤殺,二世所行勃亂,於是二世而亡之。

當初,祖龍盛年時,有‘祖龍死而地分’之讖語。

而如今,漢家也有‘代漢者當塗高’之語。

他的祖父,當今天子,就曾公開說過: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雖然,這是當年為了和主張‘尊新王’的古文、今文學派的學者爭奪話語權而說的話。

但此言,影響極大。

如今,劉進聽完太史令司馬遷的話,不可避免的就聯想到了這一節。

再將當前朝政怪局與種種不尋常之事聯系在一起,劉進想不多想都不可能!

“孤聽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凡事過猶不及,故有大者不可以盈,當受之以謙……”他喃喃自語:“然而,孤又聞,天授不取,必遭天譴……”

一時間,他內心慌亂至極,已是不知如何取舍。

想要找人商量,可這長安之大,卻無人能與他商量,也沒有人可以給他提供意見。

“若張子重在就好了……”劉進嘆息著。

忽然他想到了一個事情,猛然覺悟,於是對左右道:“走,與孤去求見皇祖父大人!”

因為,他想起了自己名字的由來。

他的名字是他祖父,當今天子所取。

進者巽也,巽者木也,為八卦之一,其像風,故君子以申命行事。

其卦有六象,最後一象正與他現在的情況非常相似——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進退失據,是因為自己沒有主見,所以應當和武士一樣,堅定自己的決心,堅強自己的意志,一往無前,無所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