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大宛戰局(第2/3頁)

果不其然,只過了數日,田水的第二封報告,就送抵了居延。

雖然這兩份報告,相隔只有數日,但其日期卻間隔了半月。

在這份新的報告中,田水向張越匯報了匈奴人的最新進展:秋八月辛卯,匈奴克貳師城,殺其城守,得降卒七千,捕虜士民百姓兩萬余,於是搜羅貳師城附近三百裏,求得大宛馬三千余匹。

“八月辛卯?”張越換算了一下:“是二十日前,八月二十三啊……”

換而言之,匈奴人的動作非常快,快到讓張越驚訝!

自下郁成城,到下貳師城,只隔了不到兩個月!

這中間,還有大半個月是被張越喊停的。

看樣子大宛人的堅城要塞,在匈奴人從漢家學走的砲車、盾車與雲梯面前,沒有想象中那麽堅固。

而貳師既下,大宛人在整個藥殺水流域的統治已然宣告瓦解。

現在,匈奴軍隊可以肆無忌憚的逼近貴山城——這座亞歷山大東征留在東亞的最後遺產。

老實說,張越對大宛人能不能堅持下去,深表懷疑。

“貳師城既失,貴山城在藥殺水的北岸就失去了支點……”張越找來大宛地圖,仔細研究了後,想著:“恐怕,如今大宛國中的投降主義氣氛會不斷高漲……”

十余年前,大宛人就已經對遠征的漢軍跪下來過一次。

現在,若匈奴人施加足夠大的壓力,張越覺得,大宛人沒有理由不跪第二次。

哪怕康居人給了他們援軍,而且看上去月氏人也向提供了某種承諾。

然而,若大宛人對戰爭前途絕望,那麽投降是不可避免的。

且,有著郁成城的例子在前面,張越覺得,貴山城的大宛貴族,恐怕沒有那個決心抵抗到底!

而若匈奴人在今年內完成滅亡大宛的戰略,這對張越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只是思索片刻,張越便有了決斷。

他立刻派人出發,趕往大宛,向田水傳達他的指令——是時候,對匈奴人的戰爭行動,做出更加嚴格的約束了。

以仁義之名,以道德之名,盡可能的拖住匈奴人的進軍速度。

但這只能拖,而無法在根本上紓解大宛人的壓力。

所以,使者還帶去了張越的第二道指使——命令田水與烏孫昆莫翁歸靡取得聯系。

暗示漢家將支持作為‘親戚’與‘盟友’的烏孫。

並暗示烏孫人,漢家將從經濟、軍械與物資方面,全力支持烏孫在大宛的‘正義事業’。

必要時刻,漢室當局,將授予烏孫昆莫全權處置大宛的權責。

毋庸置疑,這是挑撥離間。

是赤裸裸的戰爭慫恿!

乃是要叫烏孫與匈奴聯盟破裂,並大打出手的計謀。

烏孫人會不會咬鉤呢?

張越判斷,只要烏孫人不傻,這個鉤子,他們必咬無疑。

原因很簡單——若大宛滅亡,吸取整個大宛王國的人口財富與數百年積累的技術精華的匈奴,將在國力上對烏孫形成碾壓。

一旦貴山城陷落,匈奴是必然對烏孫下手的。

這是人的本性,也是匈奴人必然的戰略選擇——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匈奴人那裏會坐視烏孫人占據半壁大宛?

如何會忍受烏孫人將他們的疆域,擴充到大宛東部,與康居相連?

故而,張越知道,即使他不去慫恿,烏孫人也必定有與匈奴撕破臉的預案。

這就好比二戰初期,莫洛托夫與裏賓特洛甫簽訂的那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樣。

這個條約的簽訂,就是為了撕毀的。

且雙方,都有撕毀條約的決心與準備。

故而,張越的暗示與慫恿,只是在加快和加速這一進程,只是讓烏孫人更快更堅定的下定決心而已!

當然了,張越同時也做好了,萬一烏孫人蠢到願意坐以待斃的準備。

他已經命令,在西域的西域都護府,立刻準備好供給六千以上騎兵在冬季遠征的物資準備。

包括禦寒的毛衣、手套,防凍的蛇油、鯨油,以及大批可以在馬上就地食用的湩乳、馬奶酒、奶酪、肉幹、醬料。

當然,若無必要,張越不願意在冬季出兵。

因為,那太考驗漢軍的運氣了。

一旦陷入暴風雪中,準備再充分,也可能損失慘重。

……

九月初的大宛東部草原,草場已經在消亡。

對烏孫騎兵來說,最適合他們作戰的季節,正在漸漸遠去。

一旦草原的青草不再生長,那麽,他們就需要從後方運輸大批補給來維持大軍的作戰。

而這對一個遊牧王國而言,乃是沉重的負擔。

所以,烏孫軍隊開始收縮活動範圍。

同時,他們開始整理自己在這數月戰爭中所得的財富、牲畜。

這一戰,烏孫人是賺了個盤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