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7章 浪潮(1)(第2/3頁)

三年?

而且還要跟大鴻臚簽約?

很多人都猶豫了。

漢家可是一個重諾守信的社會,平時人民連口頭之諾都會銘記於心。

若是白紙黑字訂下的契約,更是具備了無窮效應。

本來,很多人只是來投機的。

因為,他們知道,此行烏恒,風險幾乎為零,但收益卻會大的超出想象。

只是花上數月,至多一年的時間,就能撈回富貴,還能鍍金。

這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哪知曉,這居然是要起碼三年的時間去做一個事情。

投機者們,頓時就心生去意。

只是,如今乃是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

無數的眼睛,公車署上下的官吏和待詔士人,都在看著自己呢。

而士大夫們,都是要臉的。

若是聽聞三年之約,就拂袖而去,以後還怎麽混呢?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

大家都知道,只要他們敢這麽做,不出三日,長安城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會知道,他們當了逃兵,畏難的名聲就會跟隨他們一生一世。

所以,他們只好苦笑兩聲,然後互相看了看,心中後悔不已。

“上了張蚩尤的激將法了!”不知多少人心中哀嚎。

但,也有聰明人,敏銳的發現了王安說辭中的關鍵,於是挺身而出,拜道:“晚輩敢問署長足下:既然有三年之約,想必自有相應的獎賞吧?”

眾人一聽,紛紛醒悟過來。

漢人,並不避諱談及錢財報酬,並不覺得,這有什麽不對。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忠君的前提,是要食祿。

若是沒吃劉家的俸祿,很多士大夫都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忠於劉氏天子的義務。

譬如齊魯一帶的緩則們,就都是這麽認為。

故而,舉凡契約,都是有付出,必有報酬。

白紙黑字,明確權責。

這一點,後世無數出土文物,都可以證明。

“自然有的……”王安微笑著道:“三年約滿,若無紕漏、瀆職、犯法之事,則大鴻臚必舉定約人為太學生,甚至孝廉、賢良方正,乃至於破格收錄為大鴻臚之吏,便是舉為太孫宮官吏,也非不可能……”

“且契約期間,一切開銷、花費,皆由護羌都尉官署報效,提供不低於中國四百石官員俸祿,提供休沐日、歲可請一次送親探訪!”

“此外,若君等願意,侍中公保證,可以為君等聯系、保媒一位烏恒貴女為妾……”

眾人聽著,面面相覷。

條件和報酬,當然是極好的。

很多人都是怦然心動,激動無比。

三年之後,必舉為太學生!

僅僅是這一條,就已經足夠很多的年輕人願意為此賭上一把了!

沒辦法,漢家入仕的途徑,就那麽幾條。

一為察舉,一位訾選,一為萌舉。

察舉,誰都知道,這是一條荊棘之路,沒有大智慧大毅力大背景,一般人連玩的資格都沒有!

概因,一郡之地,每年就舉那麽幾個人。

而一郡之人,多則百萬,少則十余萬。

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而且,察舉的條件非常苛刻。

就以孝廉為例,必須全郡知名,且無疑慮,才可能被舉。

這裏的知名,指的是你在孝道和廉潔上的知名……

就算過了郡國這一關,舉入長安。

你還依舊沒有成功……

因為,還有天下一百零三郡的英雄豪傑,正在期待踩著你上位。

察舉制度,艱難無比,坎坷至極。

能走通的,沒有一個是簡單人物!

至於訾選?

就更困難了!

訾選,顧名思義,就是比錢。

別看訾選為吏的基礎很低,三萬錢的家產就可以得到資格了。

然而……

運作、打點、疏通關系、展示能力,最後得到肥差。

這其中要花費的金錢,數以百萬甚至千萬!

當初名臣張釋之靠著訾選為郎,在長安為官,全賴其經商的長兄供養和支持。

而其長兄乃是蜀中大賈,訾產千萬。

即便如此,張釋之也曾向友人吐槽:久宦減仲產,吾欲自免歸。

一個千萬訾產的兄長的家產,都因為其在長安為官,而陷入坐吃山空的地步,令張釋之心生去意。

那還是太宗時的故事。

現在,訾選這條路只會更費錢,而不是相反!

至於萌舉?

好吧,這條路倒是個捷徑。

但你首先得有一個兩千石以上的高官或者關內侯、封君以上爵位的貴族的老爹。

不然,哪來的回哪裏去吧!

也正是因出仕之路,艱難無比。

很多郡國的士大夫文人,才會紛紛聚集到長安碰一個運氣。

希冀能得貴人青眼,從此青雲直上。

只是,能有這種運氣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多數人,蹉跎長安,白首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