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6章 劉進的轉變(第2/3頁)

只是選擇了遠離。

所以,在面對大朝議後,洶湧而來的朝野追捧和獻媚。

這位長孫殿下,選擇了逃離,跑來了新豐,避開了朝野的爭相效忠和靠攏。

這個決定不能說錯。

只是,終究讓張越有些遺憾。

皇長孫和皇太孫,那是兩個身份。

縱然劉進現在距離太孫的寶座,不過一步之遙,終究也是夜長夢多。

只有坐上去了,才算名正言順。

而劉進從長孫變太孫,對新豐的發展的推動力,自然是有著莫大的推動力!

旁的不說,就是下面的官員,看到領導是皇太孫,那起碼士氣和工作積極性就要加一個buff。

而新豐的政策和其他制度,推動起來,也會順利無比。

特別是,那些新納入新豐系統的地方。

臨潼、萬年、鴻門的地主士紳、貴族官員,都不再將成為障礙。

每一個人都會傾盡所有的來協助和輔助張越,以期能夠成功擠進太孫的身邊,成為一個潛邸之臣,買一張未來的船票。

這是人心,也是人性!

劉進看著張越愕然的模樣,輕聲一笑,道:“孤想明白了……”

他從躺椅上站起來,面向前方:“孤曾聞……”他扭頭看著張越,低聲道:“國者,天下之大器,重任也!”

張越聽著,瞪大眼睛,那是荀子的名言!

而荀子是漢代儒生最不願意提起的一個人。

因為荀子不僅僅是儒生中的異類,他的主張,從實踐和身體力行出發,這叫習慣了平時傷春秋悲明月,臨了一死報君王的儒生哪裏肯接受?

就連公羊學派,也是對荀子頗有微詞。

更因為,荀子代表著儒家曾經的一個黑歷史,一個過往的恥辱,一個不願被提起的傷疤!

荀子入秦,代表著儒家主動向法家靠攏,向大佬求饒,向強權低頭。

荀子之後,秦博士之中,開始出現儒生。

秦始皇勒石自頌的那些碑文,封禪泰山的祭文,秦二世的詔書和命令……

大半都是儒生們草擬的。

連孔家的人,也給秦始皇和秦二世服務過。

這些事情,如今是秘而不宣,全天下都以為,儒生是秦政的受害者。

焚書坑儒的悲慘和悲劇,更是被儒生們渲染的人盡皆知。

這就讓張越很是給儒家點了一個贊。

這一手顛倒黑白,錯亂時空和自我加戲,讓張越都目瞪口呆。

甚至懷疑後世的猶太人乃是從儒家偷師的。

這種將自己打扮成白蓮花的招數,簡直是太漂亮了!

也正是因此,荀子在漢季成為了一個類似禁忌的存在。

特別是自太宗以來,盡管,當時的儒生基本都是靠荀子遺澤,才能存活和復興的(現在的儒家主流各派系,都可以追溯到荀子身上,很多古文學派的ppt創業者,都是打著荀子的旗號在活動。)然後,他們也只談到這裏而已,對於荀子的思想和荀子的理論,從來閉口不談。

所以,劉進忽然開口,吐出荀子名言,張越才感到震驚。

因為,這意味著,這位長孫殿下,開始將自己讀書的涉獵範圍擴大。

不再局限在谷梁和法家、黃老學派的部分典籍內,反而開始向著那些被人故意遺忘和淡忘的領域進發。

這可真的是……

很牛逼了!

別以為這是什麽簡單的事情。

事實上,在封建社會,百分之九十的皇室子弟,都是被文官們有意隱瞞和封鎖了起來的。

魯哀公還只是說:寡人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

但,後世帝王,卻有很多連魯哀公都不如。

譬如著名的何不食肉糜。

以及更經典的……飛機難道不是一個人坐的嗎?為什麽有這麽多人?

而劉進卻突破了封鎖,主動找到了荀子的書來看。

這對於皇室成員來說,毋庸置疑是非常牛逼的表現。

他至少證明了,他從此具備了不被人操縱,擁有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斷的能力。

這很重要!

最起碼,能夠避免崇禎的錯誤。

這給了張越一個大驚喜!

他原本就在計劃著,在什麽時候,悄悄的將幾本荀子的書,塞到劉進的案幾上呢。

現在看來,卻是不需要他費這個功夫了。

便聽著劉進說道:“孤曾在建章宮中盟誓……”

“要為天下帶來太平,為往聖繼承衣缽……”說到這裏,他深深的看了一眼張越。

雖然現在,人人都說,長孫有大志,乃是真正的仁聖君子。

許多士大夫和百姓,更是將他視為希望。

但只有他知道,那是自己剽竊自眼前這位大臣的東西。

想著當初,因為沖動而發的誓言,再著臣子貴族和人民,因此對他產生的期盼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