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4章 基層冗官問題(第3/3頁)

沒有人才,給點人也行!

張越甚至聽說過,在邊郡的某些地方,一個縣令常常身兼縣尉、縣丞甚至鄉薔夫、遊徼等職。

沒辦法,根本就沒有人願意去邊郡,吃那些苦,受那些罪。

尤其是,對傲嬌的士大夫們來說,去邊郡就意味著和夷狄打交道。

這是打死他們也不肯幹的事情。

牛勝聽著張越的話,卻是非常感動。

如今這個世道,不以貌取人者,比鳳凰還少。

內心對張越的感激,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甚至覺得哪怕是為了這個侍中官去死也願意了。

何況只是去邊郡?

當下,他便拜道:“在下深謝侍中知遇之恩,必當報以湧泉!”

張越聽著,滿意的點點頭,對牛勝道:“這兩日,汝好生潤色,將策文重新寫一下,吾當代汝,上書朝堂!”

漢室地方基層官吏的冗員問題,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解決,但必須讓國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而牛勝的策文,雖然文字可能不是很華麗,但描述的問題,卻是觸目驚心。

張越也明白,在事實上來說,其實現在儒生們天天嚷嚷的什麽對匈奴作戰,耗費巨大的事情,在這個問題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因為,在事實上來說,漢家農民,特別是關東地方的農民負擔最重的那一部分,就是來自對基層官吏的俸祿攤派上。

就像牛勝在他的策文裏說的一樣:今地方官吏,月俸六百,而民苦之日久,滎陽之民,以三十人養一吏,民皆哀嚎痛哭,有破產之傷。

平均三十個農民,就要負擔一個百石官吏的開支俸祿。

平攤到個人頭上,每一個月需要繳納額外繳納二十錢以上的算賦。

而對匈奴的戰爭,反應到農民身上,也不過是一年二十三錢的算賦和馬口錢而已。

就這樣,天下士大夫們就洶洶議論,紛紛鞭笞。

但幾乎所有人都對基層地方,平均三十人甚至更少的人供養官吏的現實視而不見。

別人可以當瞎子,張越不行!

只是,這事情不是提出來,就可以解決得了的。

這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無數人的奮鬥。

但有一點,可以確信,這龐大而臃腫的官僚結構,必須開刀了!

再不開刀,隨著時間流逝,這個問題將會變得更加嚴重,更加無解!

注:漢代官員的俸祿,是被直接攤派到農民的人頭稅上的,根據已有的考古資料顯示,在漢季中晚期,廣大農村,平均二十個農民需要供應一個百石吏,而百石吏在宣帝之前,月俸六百,換而言之平均每月每個農民要給他們三十錢。

這還沒算更高級官吏的開支!

故而,在漢季農民負擔之重,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