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4章 學閥之路(第2/3頁)

所以,張越很認真的對田禾道:“做人不能忘本,要不忘初心!”

“今日吾雖富貴,然則,要記住,吾是從哪來的?又將要往何處去?”

“爾等以後都要戒驕戒躁,不可依仗我之權勢,在外為非作歹!”

“我會行文,告知京兆伊、執金吾有司,凡有行我名號,在外亂法度者,不必通知我,依法從事可也!”

田禾連忙帶著下人們,恭身拜道:“諾!”

事實上,田禾是很小心這個事情的,自到長安後,他除了出去買菜、買米,其他時間都勒令下人不要出門。

以免給主公惹麻煩。

這也是他父親,專門叮囑過他的事情。

張越看著,點點頭,然後吩咐道:“去將這些日子以來,投遞的策文都拿來給我看……”

“至於詩賦……”張越躊躇片刻,道:“就不必拿來了,也告知往後投遞士子,就說我不善詩賦……”

“諾!”田禾當即就領命而去。

張越看著他的身影,重又閉上眼睛,陷入假寐之中。

在心中,他卻是無比清醒!

從現在開始,他知道,自己要養望了。

積累名望,積累名聲。

哪怕再不願意,也得做個樣子,讓天下人知道,張子重禮賢下士,不恥下問。

這很關鍵!

而且,長安的失意文人群體之中,雖然泥沙很多,但也藏著真金子!

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後世有一個偉人說過: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

政治如此,學術如此,輿論也如此。

所以,他要聯合公羊學派內部的少壯派、鷹派和激進派打擊保守派和讖諱派。

他要聯合今文學派裏的開拓派、進取者,打擊那些只想抱著自己一畝三分地過小農經濟日子的保守派、主和派和綏靖派。

他還要聯合今文、古文兩大陣營之中的開明派,打擊那些頑固分子。

最終的目的,是要將如今盛行的‘托古改制’風潮,引導成為一場文藝復興運動。

復興戰國諸子,復興實事求是,踐踏實地的學風。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無論今文還是古文,都是空對空,理論大於實際的不良風氣!

而順便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大學閥!

而在長安的這些士子,是他最佳的選擇。

幾乎沒有之一!

當世的人,可能還沒有看到這些人的力量。

但張越知道,這些家夥的能耐!

要知道,在漢季從太宗開始,就有大量士大夫、文人,聚集在長安,他們寫詩作賦,議論古今,飛揚文字,指點江山。

雖然,良莠不齊,觀點和想法,大都天馬行空。

然而,但卻也經常有人才從中脫穎而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跡也發生了好幾次!

於是,漸漸的,天下士子假如在地方州郡得不到舉薦,就會向長安匯聚,以求貴幸。

特別是公孫弘成功後,大大刺激了天下人。

由之,在長安形成了一個奇特的長漂群體。

數以千計的士大夫文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長安追求富貴。

他們執著的日復一日的將自己的策文、詩賦投遞給列侯、公卿、大臣。

甚至圍繞在皇室貴族和公卿大臣子弟們經常出沒的地方,只求對方能看一眼自己的文章,哪怕贊揚一句。

可惜,事與願違。

原主亦曾是這個群體的一員。

所以,張越對這個群體有著深刻的了解。

確實,長漂的文人群體裏,什麽樣的人都有。

有誇誇其談者,也有口無遮攔之輩,更有覺得自己是天才,自己之所以不能顯貴是因為無人能慧眼相識者,總的來說,這個群體內有著相當大的戾氣。

覺得自己才智天下第一者,比比皆是。

但……

在另外一個角度,這些人卻是漢室的統治階級!

而且,是一個可能左右天下輿論的群體。

想想看就知道了,能讀書識字,寫出一篇至少平仄相合,邏輯通暢的文章的人,在這個西元前時代能是農民和小地主家庭培養出來的嗎?

絕大部分長漂士人的出身,最起碼也是地方上的豪強子弟。

家裏面起碼有個十幾頃地,數十佃戶。

更關鍵的是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甚至還有人是從南越、交趾、日南等地來的。

當他們從長安回到家鄉,自然也會將長安的見聞和他們的觀點、想法帶回去。

影響一個,就可以影響一個亭裏,一個鄉!甚至是一個縣!

這是一個巨大的,未被發掘的金礦!

更是學閥之路最好的起點。

歷史上王莽同學為什麽能毫不費力的篡奪國家?

就是因為,他將長漂士人爭取到了。

正是因為有著這些人的鼓噪,王莽才能變成那個國家的救星,在世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