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3章 負荊請罪(2)(第2/2頁)

“聰明人納……”張越在心裏贊了一句。

只能說不愧是曾經在歷史中興風作浪,稱霸一時的大學派!

果然深得儒家‘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真諦!

當跪則跪,該降就降,絲毫也不拖泥帶水。

“楊公若是有心……”張越走上前去,扶起楊宣,寬慰道:“或許可往番禹、交趾一行……”

“當初,楚國先君,篳路藍縷,於蠻荒之中,大啟群蠻,由是締造了今日的吳楚之地……”

“楊公等人,若能紮根交趾之地,教化士民,倡導王化,百年之後,《左氏春秋》或可在官學之中占據一席之地……”

交趾、日南、珠崖、詹耳等郡,就是現在漢文化普及率最低的地方。

當地雖然已經並入漢室二十余年,但因為種種緣故,依舊是‘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地方上的控制,也依舊掌握在土人貴族手裏。

這些地區的漢化形勢和文明發展進程,在過去二十余年,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可以這麽說,出了漢室控制的郡城以及少數關鍵地區外,其他地方和漢室沒有進入之前,沒有區別。

依舊是蠻荒之地,原始社會。

百越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漢家高層,卻是無動於衷。

士大夫們甚至嫌棄無比,很少有人願意主動前往當地,傳播文化,普及諸夏文明。

尤其是在楚詩學派漸漸衰落的今天,那些曾經為了傳播文化,可以不惜千裏艱辛的士大夫儒生,越來越少。

以至於,朝堂和輿論界裏,已經開始出現,要求放棄珠崖、詹耳、交趾、日南、鍵為等地的呼聲。

理由是,這些地方本來就不是中國的。

而且,人民又蠢又笨,還喜歡造反,占據這些地方,浪費資源,不如舍棄。

不止古文學派,今文學派裏也有很多喜歡跟著喊的笨蛋。

當張越卻是無法接受這些。

所以,他鼓動了當今,拿著燕窩、魚翅當幌子,企圖增加國家對這些地方的關注力。

但,只靠著投入資源和兵力,用刀子統治,只能維系一時。

要真正消化,還是要靠文化,靠軟刀子。

左傳學派雖然小了點,現在更是遭受了重創。

但……

張越相信,只要他們願意去,不出十年,他們就能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一百年就能徹底將這些地區的人民,變成了真正的諸夏人民。

讓漢文化和禮儀,在這些地區,深入人心!

“若楊公與《左氏春秋》諸生,願往當地,本官願意向天子上書,歲給補貼……”張越看著楊宣,拿出了胡蘿蔔:“此外,還將請求陛下,準許諸公如蜀郡文翁故事,許公等在彼開設官方學苑,招收門徒,其支出也將由朝堂、地方共同承擔!”

楊宣聞言,神色一凜!

文翁!!!!

他當然知道,這是誰?

在漢季,有一個流派,獨立於今文與古文兩大陣營之外,超然物外,而且人才輩出。

這個流派,甚至對整個天下的學派發展都起到了引導和催化作用。

它就是蜀郡學派!

建立於先帝時期,乃是名臣文翁秉政蜀郡時,發展起來來的。

現在的天下大儒名士們的講義、收徒甚至入室弟子與記名弟子的區別,都是從文翁的石室官學那裏學來的。

若他和他的左傳學派,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能和文翁一樣,可以在地方建立官營的學府。

哪怕是在交趾、日南這樣的蠻荒地區。

對於現在的左傳一系來說,也屬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出路了。

仔細想想,除了去日南、交趾,他還能去那?

臨淄、雒陽和睢陽的金主們,是肯定不會再支持和資助他和他的同門了。

在整個中原,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左傳諸生,都無處可去。

只能,也只有去偏僻的蠻荒之地,去沒有其他學派存在的百越地區,學習先賢,篳路藍縷,開拓基業。

當然……

楊宣擡起頭,看著張越,心悅誠服的拜道:“小人謝侍中寬宏,謝明公指點,再造之恩,無以為報,余生獨為明公牛馬走,以效犬馬之勞而已!”

他很清楚,眼前的這個侍中官,沒有落井下石,甚至趕盡殺絕,真的已然是胸襟寬廣,真的是不計前嫌了。

更何況,他還允諾上書天子,讓國家能資助左傳在日南與交趾的開拓。

這就是再造之恩!

必須傾盡所有來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