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5章 勃勃野心(第2/2頁)

“故無論儒、法、黃老、墨家,皆以仁義道德、忠孝廉恥為本,以治國安天下為業……”

“縣尉心中困惑,以為法家於‘建小康、興太平’無用,此慮繆也!”

“須知,太平之世,不可一蹴而就,必是漫長、艱辛而久遠的追求……”

“非是一代人,兩代人所能見……故而,天下將長期且長久的停留在小康之治的時期,盜賊、不法之事也將層出不窮……”

“導民向善,教化百姓,立禮教之源,以寬服民,此儒家之長也;制定計劃,懲罰不法,秉公明斷,以猛服民,此法家之所長也!”

“寬猛相濟,陰陽和合,方能使民知水火之災……”

這個道理,在後世人盡皆知。

但在如今,卻還是第一次被人提出來。

特別是那個太極圖,讓胡建和劉進都看得有些呆了。

久之,胡建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在心裏回味了一下張越所言的話,在看著那個太極圖,心裏面若有所思,拜道:“下官多謝侍中解惑!”

雖然內心依然有著些疑問和困惑,但無疑,輕松多了。

至少,他知道了,法家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劉進卻是對地上的那個太極八卦圖著迷了。

盯著那個圖案,看的有些出神。

張越看著,微微在心裏長出了一口氣,心中無比感激三王五帝。

在事實上來說,諸夏文明的基礎,是建立在對三王五帝及其制度、思想的崇拜之上的。

《易經》《詩經》《尚書》在戰國時期,更是諸子百家共同的經典。

而仁義道德,忠孝廉恥和對美好世界的追求與向往,同樣是諸子百家共同認可的普世價值。

這和西方歐陸文明,建立在基友教的基礎上是一致的。

故而諸夏文明,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和論述,看似南轅北轍,實則殊途同歸。

儒家講仁義禮法,法家說壹賞壹刑,黃老談清靜無為,甚至是墨家追求的尚同尚賢,歸根結底,追根溯源,都能從《易經》《詩經》《尚書》找到答案和思想源頭。

都可以從三王五帝,三代先王身上,找到理論依據。

譬如說,別看現在的公羊學派與谷梁學派打的死去活來,有你沒我。

但事實上,公羊學派和谷梁學派,都是從子夏先生的門徒中誕生的。

而且,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谷梁學派身上帶著濃厚深重的法家影子。

拔掉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仔細窺探,你就一定能發現,谷梁學派追求的東西,與法家追求的東西,有非常大的重合。

尊君,君王權力高於一切。

重禮(法),禮法制度,高於一切。

但在現實中,谷梁與法家的主張,卻已經大到了不可彌合的地步……

故而,諸子百家的思想,是可以互相補充的。

從戰國至今,無數仁人志士,都曾做過合百家思想為一的努力。

譬如雜家的先賢們,就曾經立志‘兼儒墨,合名法’‘貫通百家’。

可惜,他們的實驗失敗了。

董仲舒生前,也做過類似努力。

藉由公羊思想為骨架,以陰陽、名法、墨、黃老為皮肉,做出了一個大雜燴——天人感應與讖諱學說。

毋庸置疑,董仲舒的努力也失敗了。

現在輪到張越來接棒了。

老實說張越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

但比起前輩們,張越有更多的底氣,也有更多的籌碼。

底氣所在,是因為他站在了無數先賢的肩膀上,見證了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可以吸取到足夠多的經驗教訓。

而籌碼,則在於空間。

有一點張越很清楚!

思想的爭鬥,本質上是經濟層面的爭鬥,是民生現實層面的戰爭。

只要他的政策和理論與主張,能在現實中確確實實帶來改變,帶來利益,帶來好處。

那麽一切牛鬼蛇神,都要退避三舍,所有反對者都要閉嘴。

法家夠狠吧?

法家建立的制度夠嚴苛吧?

但在戰國時期的秦代,因為法家的制度能給人民、貴族和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由是,法家在秦國成為了統治思想。

連秦王也要遵守法家建立的制度。

張越知道,從現在開始,到明年秋收之前,是他最脆弱的時期,也是他最容易失敗的時期。

只要渡過這一段艱難歲月,捱過去了,那就是海闊天空,那就是淩雲之志任我表述。

屆時,別說儒家了。

歷史也要尊重張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