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4章 一張白紙出南陵(1)(第2/2頁)

這個東風就是瓷器的配方!

事實上,原始瓷器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但因為窯溫和材料以及燒制技術等緣故,而遲遲不得發展。

主要問題在於,商周的瓷器的瓷土原料裏,有太多堿性土壤,所以一旦窯內溫度超過一千一百度,就會出現燒融。

而瓷器需要至少一千兩百度的窯溫才能成型。

好在,張越回溯了無數史料。

所以他雖然沒有參與瓷器生產制造,也不懂瓷器技術,回溯的史料和資料也鮮有有關瓷器燒制的內容。

但……

史書上記載的有關瓷器的名稱與稱謂,卻讓他知道,該怎麽去配比原料。

在宋明之際,瓷器又叫磁器。

這說明,瓷土應該與磁土相近。

而一些新聞報道裏,有關景德鎮的內容又告訴他,瓷土裏含有大量高嶺土。

這兩個信息,使張越知道,應該怎麽去做。

剩下的事情,無非就是找到磁土和高嶺土,然後不斷的去實驗其配比。

無非就是花時間而已。

張越有的是時間!

將窯洞視察了一圈,張越吩咐李苗等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尋找磁土和高嶺土,運回來後按比例混合,然後送入窯內燒制。

反正,總能成功的!

看完龍窯,張越就回到造紙的現場。

此時,一個個木桶內的竹筒,都已經被搗爛,變成了一個個類似面團狀的漿狀物體。

造紙的工序至此,只剩下了最後最關鍵的兩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