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3章 鄉社自治互助制度(2)(第2/3頁)

譬如大司農組織的前後六十萬河西地區移民,就全部都是平時為農,戰時為兵。

這不僅僅是制度,還有契約約束。

所有移民,都要跟官府先簽一個契約,承諾無條件的從事和參與任何的國防工作。

而相對應的,大司農則無償提供給這些移民屋舍、土地、農具以及種子、口糧。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的漢家邊塞的郡縣,特別是酒泉、張掖、居延以及輪台地區,在事實上就是商君時代的耕戰制度下的社會。

所有人民,全部是國家戰爭機器的一個零件。

也正是如此,漢室才能在河西地區和幕南地區甚至在大漠和西域堅持到現在。

不然,倘若什麽都要從內地運過去,大漢帝國早就被拖垮了。

但張越很清楚,邊塞的制度,只能適合在邊塞推廣。

到了關中,甚至關東地區,就不行了。

他也不想只是刷一波聲望和經驗,拍拍屁股就走。

他想要的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可以推廣到天下的村民自治和官民互助組織。

這個組織,既要符合目前的實際,同時也要具備互助的能力。

至少要可以將百姓,將人民的力量組織起來。

一人力薄,十人力多,百人可以開山,千人能夠鑿河,萬人則足以移山倒海!

他的小水利計劃,也必須要有一個這樣的組織來實施和維護。

不然,修了也是白修。

龍首渠鑿開二三十年了,但,到了現在,某些地段,已經因為缺乏足夠良好的維護,而出現了荒廢。

劉進聽著,卻是精神一振。

張越所說的東西,在他看來,已經具備可以操作的空間。

更符合他心裏對先王之制的幻想。

以長者賢良為支柱,組織百姓,勸耕百姓。

只是……

“侍中為何要突出正彈人選必須曾經服役,且非通過責庸逃役者?”劉進有些不太理解,他覺得這樣的設置,豈非一定會突出武人的政治地位?

而漢室現在的武將集團的力量,不是太弱,而是太強了!

在某種意義上,漢室王朝,就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軍功貴族集團。

朝廷的三公九卿,若無行伍帶兵經驗,就要被人看不起,甚至遭到非議。

至於三公?更是一定要有實際的帶兵經驗和履歷,才能服眾!

當年,平津獻候公孫弘就因為沒有當過將軍,而備受責難。

牧丘恬候石慶,更是因為沒做過將軍,而毫無威信與權柄,他祖父甚至將之當成一個橡皮擦。

“殿下,這是為了突出一個理念……”張越低頭道:“唯有曾經承擔家國重任者,方能受到尊重,臣不敢想象,一個人若沒有對國家社稷做過貢獻,只是躺在他人的功勞簿和躲在其他人的羽翼下的人,能對鄉黨和百姓,有所貢獻……”

“高帝與歷代先帝約法,於民入官,以訾算相限,就是這個道理!”

“有恒產者,方有恒心……”

其實,張越真正想說的是——有納稅才有權力。

不過,這種話,在此時說出來,太過驚世駭俗。

所以,他打了個擦邊球。

“況且,其實正彈若曾為行伍,更加有利於組織和鼓勵百姓耕作,多產糧食……”

“殿下不要忘記了陽裏三老徐榮……”張越提醒劉進。

劉進聞言,也想起了他在陽裏的見聞。

最開始,他對於陽裏的一切都充滿了恐懼和警惕。

但,當他走完整個枌榆社和新豐鄉後,他的心裏,卻對陽裏的一切都感覺無比順眼了。

陽裏的制度,雖然冷酷。

但是,陽裏的百姓,終究過的很好。

至少,他們保證了自己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更難得的是,徐榮靠著他的威信,讓陽裏的子弟們,都能主動反哺鄉黨。

這是他在整個新豐,都沒有再看到的事情!

所以,聽到這裏,他勉為其難的點點頭。

“各亭正彈,每歲四月、七月、八月、十月和正月,齊聚於鄉官邑,商議和制定各亭的生產計劃,組織百姓,修復水利……並商議和約定鄉中百姓的行為守則……”

“此外,臣打算,從少府卿的牧場,購置一批牛馬,作為畜力,作為鄉社的共同財產,由諸正彈及百姓共養之,共有之……”

隨著張越的描述,劉進心裏,一個熟悉但又模式的鄉社組織制度,漸漸成型。

百姓們推舉各自亭裏的長者們為正彈,再由這些正彈代表他們去和官府協商,制定和約定各種徭役賦稅的征收方法和方式。

同時,正彈們負責組織和運營鄉亭的小農經濟。

使得百姓們由一個個家庭,變成一個集體。

雖然,百姓們依舊是各自耕作和照顧自己的土地、家人。

但,一些集體的,有關所有人利益的活動,譬如小水利的修建,墾殖荒地等,則由正彈們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