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9章 調研(2)(第2/3頁)

每畝土地,核準田稅四升。

這樣,百姓就不用在收稅的季節,為了及時把稅交上去而受到胥吏的一些欺壓。

官府征稅也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可惜,兒寬沒有想到的是——他在的時候,他無雙的威望和地位,自然壓得住一切牛鬼蛇神。

但他走了呢?他死了呢?

兒寬更加沒有想到的是,人都是懶的。

特別是官僚,是最懶的人群。

官僚們是慣性生物,只要沒出問題,沒有火燒眉毛,他們一般是不肯做事的。

尤其是儒家官僚。

對於很多儒生來說,好不容易揀到官當了,難道還要去地方基層,去看泥腿子們訴苦?

傻子才那麽做呢!

宅在官衙裏,有事無事,談談風月,與士族豪強對酒當歌,縱論典故,豈不快哉?

下面的人一看,呦,這麽好忽悠啊!

於是,就變成了現在的情況。

只能說,兒寬好心辦了壞事。

就像明朝的張居正,一條鞭攤丁入畝,想法和設想都很好,最開始實踐也很好。

但後面的和尚把經念歪了。

以至於原本可能拯救明朝的改革,竟然成為了明朝的催命符。

作為穿越者,張越很清楚。

想要改變這個情況,就是廢棄兒寬的聰明之法,改行張蒼的笨辦法。

人家方法雖然笨,但同時也意味著沒有太多漏洞!

這個笨辦法,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地方官的工作壓力和強度要大增!

特別是基層的一線胥吏,工作壓力與強度,至少增加十倍!

而漢室現在的問題,還不止如此!

離開王富貴家,張越與劉進又走訪了榆樹裏的三戶平民百姓。

所得到的結果與答案,與王富貴所敘述的事情幾乎一致。

除了田稅外,更賦與口賦,全部被官僚們玩出了新花樣。

更賦就是踐更稅,按照漢律,百姓每年的法定徭役是一月。

但實際上其實用不了這麽多徭役,所以,在事實上,很多時候,並不需要服役。

但胥吏們不管,有徭役征發,就征民夫去服役,不去就交錢。

即使沒有,也要交。

甚至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若有百姓敢反抗,那他們也不會強迫。

但是第二年,這個家庭就將面臨最可怕的徭役——傳役。

他們將被命令,押送一批糧食,前往數千裏外的邊塞。

雖然一路公家管吃,餓不死人。

但,當這個百姓回家時,他將面臨整整一年沒有耕作,已經荒蕪的土地。

還有家中嗷嗷待哺的妻兒。

到那個時候,等待他的只有破產!

這比殺人還狠毒!

口賦上玩的花樣就更多了。

因為,漢室地方官吏的俸祿,實際上是被攤薄到口賦和芻稾稅之中。

畢竟,如今地方財政困難,官府赤字嚴重。

但,再窮不能窮官員,再苦不能苦領導是不是?

官衙修葺,地方官想要搞一個什麽面子工程,甚至縣尊、縣尉家的孩子滿月……某某家娶了小妾……

這些開支,統統被巧立名目的攤薄到了口賦和芻稿稅的項目之中。

於是,小民的負擔被進一步加重。

現在,僅僅是在枌榆社的榆樹裏,以劉進和張越走訪的四戶平民家庭的情況來看。

他們占有的土地從三十畝到五十畝不等。

他們實際要承受的田稅,卻是一百畝。

他們還要額外承擔不存在的更賦每歲三百錢,以及各級官吏的種種開支、俸祿。

甚至縣裏大佬們的三大姑七大姨的生日、娶嫁開支。

平均每戶百姓的實際負擔,超出了他們法定的合理負擔的三倍以上!

而且,越窮負擔越重!

換而言之,窮是原罪!

你窮你該死!

如此扭曲的世道,自然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

於是,關中人人追求富貴。

無論是誰,用什麽手段,只要他富貴了,他就會受到追捧。

等到出了第四戶人家的家門,劉進已經渾身虛脫了。

百姓的現狀和他們家的生活的困難,就像一把把利刃,紮在了他胸膛,讓他呼吸困難。

“張侍中,孤今日始知侍中為何要去太學鼓動太學生來基層了……”劉進喃喃的對張越道:“不至基層,不來百姓家宅,孤何知百姓之苦?何知生民之艱辛?”

……

“吾今日始知百姓之困啊……”

在距離張越與劉進所在的新豐縣數百裏外,望著一片哀鴻,到處都是荒涼之色,民不聊生的郁夷縣村亭情況。

太子劉據手腳冰涼,如墮深淵。

“鄭全該死!李循該誅!孤該自省!”他跺著腳,像個孩子一樣,站在滿目蒼夷的郁夷鄉村,望著那些嗷嗷待哺,哀嚎痛哭的孩子,那些白發蒼蒼,衣衫襤褸的父老,還有那些絕望的跪倒在田間地頭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