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9章 厚顏無恥(第2/3頁)

蔔式來了東宮後,就與當時負責管理食邑各縣的太子舍人們發生嚴重沖突。

彼時,太子諸舍人,基本都是幹吏,而且有不少是法家出身,做事簡單粗暴,追求政績,讓他不喜。

所以那一次,他這個太子站到了蔔式那邊。

於是,下令不許舍人們再參與地方諸事。

從那以後,地方事務就由太子太傅、太子家令等負責。

谷梁君子們紛紛稱頌他是‘賢君’‘明主’,大唱贊歌。

這讓他很受用,於是從此就再不許舍人們參與地方諸事。

以至於當初受命來輔佐他的舍人二十一人,有十八人致仕辭官。

劉據雖然當時有些感到愧疚,但很快就忘記了。

“那監禦史們也該有報告吧?”劉據又問道。

漢家在地方,設置刺史,監督郡縣官吏。

而在關中各縣,廣置監禦史,以查不法,雖然通常一個監禦史要管好幾個縣,但郁夷發生了旱災,這麽大的事情,監禦史應該會來報告啊?

“家上您又忘記了……”張賀嘆了口氣,奏道:“四年前,江公上書,家上便行文禦史大夫衙門,撤掉了諸縣的監禦史啊……”

“哦……”劉據揉了揉額頭,他想起來了。

四年前他的恩師,瑕丘江公上書給他,說:自秦世以來,不師聖道,私以禦職,奸以待下;懼宰臣之不修,立監刺以董之,畏監督之曲容,設司察以糾之。故人懷異心,上下姝務,小人以此陷害君子、忠良之士,元光以來,冤案無算,願罷諸監禦史,則君子用德,地方自治之!

他看了以後覺得很對,就寫了個公文給禦史大夫衙門。

時任禦史大夫是趙周,這位老大人對他素來愛護,沒有多問就撤回了他的食邑諸縣的監禦史。

但劉據並不後悔。

因為這個世道已經崩壞了。

百姓們爭相攀比,諸侯列侯,奢靡之風日盛一日,國家窮兵黷武,將軍們為了軍功,不斷的挑起戰爭。

漢室幾乎三年一小征,五年一大征。

在這樣的亂世,禮樂崩壞。

若不選用道德之士,君子之吏,重新修復民心,使百姓重回淳樸。

天下豈非要亂套了?

所以,他想了想,道:“那去詔家令來問一問,看看有無此事吧!”

對於家令鄭全,他是很信任的。

此人出生名門,其父鄭當時天下知名。

自入東宮以來,上下大小事務,都經他手,人人贊譽,都說鄭家令是管夷吾一般的大才!

於是,馬上就有人奉命去招家令。

大約兩刻鐘後,太子家令鄭全就帶著幾個幕僚,趨步入殿,走到劉據面前,拜道:“聽說家上有事相招,未知是何事?”

“郁夷縣發生了旱災,家令可知?”劉據問道。

“臣已知!也已經行文郁夷有司,令其勤修道德,沐浴焚香,禱告上蒼……若其心誠,則天必雨!”鄭全毫不猶豫,斬釘截鐵的拜道,然後反問:“家上招臣,只是為此事?”

入東宮七八年了,鄭全早就摸清楚了這位儲君的個性。

他是一個仁厚之主,從來不會追責和斥責下屬、臣子、賓客。

沒看到數日前,左傳諸生,哪怕犯了欺君之罪,也得以給賜盤纏,厚賞遣散嗎?

所以,在劉據面前,鄭全素來是理直氣壯的。

“這樣啊……”劉據雖然感覺有些不對勁,但,鄭全所說,似乎也沒有錯啊。

老師們不是說了嗎?

災害、天變,是上蒼示警,對人君或者官吏們的行為的懲罰和警告。

只要勤修道德,持身立正,那麽災厄自去,天下安康。

譬如成康之際,就是因為聖君在朝,君子修德,是故山川不崩,河谷不塞,天下安寧。

鄭全一看劉據的神色和模樣,心裏面就有數了。

他再次拜道:“家上怎麽忽然問起此事?可是有小人挑撥?”

一副理所當然和毋庸置疑的模樣。

張越見了,都有些不忍直視了。

這位太子,這位儲君,真是劉氏的儲君嗎?

怕是當年的惠帝,也不過如此吧?

惠帝當年被曹參逮著一頓亂噴,也知道回幾句嘴。

這位倒好,被臣子騎在腦袋上了,還以為對方是為了他好……

不過,仔細想想,似乎劉據這一系,都是這樣的主。

宣帝還好,因為長於民間,所以殺伐果斷,成就一代偉業。

但從元帝開始,就一個比一個優柔了。

也一個比一個性格好了。

終於讓西漢王朝,亡於士族豪強之手。

沒有辦法,張越只好理了理衣冠,出列拜道:“家上,臣以為鄭家令所言所行,包藏禍心!請家上懲治之!”

“如若不能,臣只好上書天子,奏報此事!”

張越現在也算是看明白了,自己若不把事情的嚴重性挑明白了,這位太子,這位儲君,恐怕還會選擇和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