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第2/2頁)

王猛已經把道路鋪好,劉辯自然不會再惺惺作態,當即一口答應了下來:“既然這王嬙是這樣出色的一個奇女子,朕便從愛卿所奏,納王氏入宮為美人。等朕年底班師返京之時,由禮部挑選一個良辰吉日,迎娶王氏入宮。”

雖然劉辯現在就想一親芳澤,見識一下王昭君的花容月貌,但剛剛說了準備於近日禦駕親征,如果現在忽然因為納娶一個美人而耽誤了行程,未免顯得有些急色,破壞了自己在群臣心中的形象。

再加上王昭君並不在江東,而在劉辯此行的目的地青州,所以劉辯便把納娶王昭君的期限定到了年底。有了婚約在身,王昭君便是自己的女人,說不定到了青州之後找個機會就能把生米煮成熟飯了。

王猛再次叩首謝恩:“多謝陛下垂青,我們王家雖然對明君沒有生育之恩,但這些年卻也有撫育之德,我們王家依舊識她為王家的子女,能得到陛下的垂青,亦是我們王氏的驕傲。”

劉辯吩咐鄭和走下台階扶起王猛,並起草一封詔書,派人送往青州劇縣,前往王氏祖宅下達冊封王嬙為美人的聖旨。

一樁婚事就此定下,王猛家族連續出了一個太子妃、一個美人,可謂春風得意,滿朝文武無不向王猛作揖祝賀。王猛微笑著一一還禮,看來日後自己第一文官的地位是越來越穩了。

納王昭君入宮為美人的事情剛剛塵埃落定,禮部尚書張居正又站了出來,手捧笏板施禮道:“啟奏陛下,臣有本啟奏!”

劉辯伸手輕撫胡須,心中暗自嘀咕一聲“朕一說散朝,他們就都搶著啟奏,看來這是準備把一年的本都奏完的節奏啊!”

“張卿,你又有何本啟奏?”劉辯直了直腰,耐著性子問道。

張居正躬身道:“啟奏陛下,臣以為去年連克洛陽、長安等舊都,掃平了董卓扶持的偽漢朝廷,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理應更改年號,順天承命。”

劉辯自從在金陵登基稱帝以來,累計使用過三個年號,分別是“起點”,表明了劉辯以江東為起點,重振漢室的決心。

在“起點”用了兩年之後又改元“創世”,表達了劉辯創造一個太平盛世的決心。在平定荊州之後劉辯又聽從文武百官的建議,改元“建安”,也是為了和歷史的軌跡相吻合,一直沿用至今。

聽了張居正的提議,許多文武齊聲附議:“張大人言之有理,偽朝廷覆滅,我大漢朝收復舊都,這是寫進史書的大事,理應改元紀念。”

劉辯目光如炬,撫須沉吟。

自己是不可能改變國號的,所以自己注定是劉邦、劉秀的子孫,最多也就是在廟號裏面加個“祖”,以表明自己的豐功偉績。既然不能改變國號,自己何不在年號上面做做文章?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由漢武帝劉徹建立,在公元前140年定年號為“元鼎”,正式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改元紀年”的帷幕。自漢武帝之後,每逢新皇帝登基,或者有大事發生,便會更改年號。

正常情況下,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采用二字年號,但偏偏漢哀帝劉欣在位時用了個奇葩的四字年號,叫做“太初元將”,首開四字年號之先河。

後來光武帝劉秀也曾經用過四字年號,叫做“建武中元”,武則天用過“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這樣牛逼拉風的年號,所以四字年號雖少但也不是獨一無二。

至於三字年號,也有人用過,譬如王莽登基稱帝之後就改元“始建國”,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也曾經用過“中大通”以及“中大同”年號。

想到這裏,劉辯暗自下了決心:“朕要改就改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的年號,這樣才能顯出朕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