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開國皇帝(第2/2頁)

劉辯微微思忖,並沒有給魏徵做出解釋。

劉辯之所以答應冊封曹操為魏王,並非為了巴結拉攏曹操,更不是迫於曹操壓力做出的折衷之舉,而是另有深意。

這個大漢是劉邦打下的,劉邦是大漢的祖宗,劉邦是漢太祖,謚號高皇帝,之後的歷代皇帝廟號只能被追封為宗,甚至連宗也沒有,哪怕你表現的再優秀也與祖無緣。譬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等等,都是雄才大略的帝王,文治武功不在劉邦之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除了劉邦之外,誰又敢在廟號中加個“祖”字?

這種局面直到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又被東漢光武帝劉秀推翻之後,大漢朝才出現了第二位廟號中帶“祖”的皇帝,他就是謚號為光武皇帝的漢世祖劉秀。而在劉秀之後的二百年,大漢自然不會再有哪個皇帝敢以“祖”自居!

而劉辯就敢,而且非常渴望,內心最大的願望就是在自己死後,廟號刻上“漢某祖”的牌位,而不是“漢某宗”。就算自己不能改朝換代,也要與太祖劉邦、世祖劉秀並列,若沒有自己的穿越,大漢朝早就名存實亡,用不了多久就會改朝換代。

受制於皇帝的身份,劉辯肯定無法改朝換代了,但卻想擁有開國皇帝的身份,而死後被冠以“漢某祖”的廟號就是自己的身份象征。所以劉辯經常悄無聲息的改變劉邦的規定,潛移默化的消除劉邦在百姓們心中的影響,讓天下的臣民慢慢淡忘劉邦,遺忘劉秀,讓天下的百姓明白劉辯才是救世主,雖然自己沒有改朝換代,但自己的功績不在開國皇帝之下!

這是埋藏在劉辯心中的想法,自然不會對魏徵說出來,聽了魏徵的話頷首道:“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朕應該審時度勢,而不是墨守成規,該如何抉擇,朕心中有數。你下去吧,此事休要再提!”

“臣還是認為應該削去曹操魏王之銜?遵守高祖定下的白馬之盟!”魏徵手捧笏板,依舊固執己見。

劉辯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大膽魏徵,竟敢忤逆朕的決定?若不是看你一心為國,今日少不得庭杖四十!答應冊封曹操為魏王,乃是朕與兵部商議之後做出的決定,豈能擅自改變,破壞大局?休要用你治理百姓的眼光來衡量戰事,速速退下!”

看到天子第一次對自己拍案怒斥,魏徵只能搖頭嘆息一聲,躬身告退:“臣告退,雖然陛下不接受臣的建議,但臣依然持保留意見!”

魏徵走後,劉辯一個人坐在麟德殿生悶氣,看起來要刷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並非魏徵所有的話都能讓人接受,這是一個很矛盾的選擇!

一場瑞雪過後,也掀開了嶄新的一年。

劉辯在太極殿高聲宣布:“朕決定自今日起改元建安,今年為建安元年!”

“萬歲萬歲萬萬歲!”文武群臣一起手捧笏板,山呼萬歲。

剛剛過了正月十五,陸遜派人從夷洲傳來情報,自從去年七月跨海登陸夷洲之後,經過了半年的征戰,剿滅了島上大大小小數十支部落武裝,已經將整個夷洲島納入大漢版圖。經過一番人口統計,目前的夷洲島上有居民十三萬,請天子傳達下一步的戰略指示。

“傳朕聖諭,加封陸遜為安東將軍,讓陸遜在夷洲島征兵屯田,制造戰船,派出斥候刺探倭國情報。待時機成熟,便揚帆向東,掃平倭國諸島!”劉辯端坐在太極殿上,高聲下旨。

劉辯當朝做出決定,提拔施瑯為水師偏將,率領一支五千人的船隊給夷洲島送去物資補給,以及各種糧食種子、各種農具、耕牛等物資。之後留在島上協助陸遜、狄青等人在夷洲島站穩腳跟之後,以寶島作為跳板,進軍倭國諸島,橫掃日本,讓大和的祖先向漢人俯首稱臣,世世代代接受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