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第2/2頁)

因為勢力弱小,鮮卑人便與烏桓人結成聯盟,相約共同進退。鮮卑意在把觸角伸進幽州,而烏桓面臨的局勢則是扛住李唐的進攻。李績的大軍不僅要攻打公孫瓚,對於盤踞在東北的烏桓一樣虎視眈眈。

在李世民的心裏,就算不能吞並大漢領土,也要建立一個橫跨整個高麗半島以及東北地區的超級帝國,與大漢朝分庭抗議。

面對著李唐強大的壓力,烏桓單於丘力居心力交瘁,於今年開春病死在床榻上,由長子努爾哈赤繼承單於之位。努爾哈赤時年四十歲,年富力強,驍勇善戰,弓馬嫻熟,深得烏桓族人敬重,其膝下有三子,分別是長子皇太極、次子多爾袞、三子玄燁,俱都是一時豪傑,能文能武。

努爾哈赤繼任之後一方面堅固工事,招募兵卒,防禦李唐的咄咄緊逼。另一方面與慕容家控制的鮮卑密切來往,訂立共同進退的盟約,另外還向匈奴單於鐵木真示好,派人納貢獻賦,結交外援。

“好啊……辮子的四位皇帝都來到了這個世界,朕的帝牢又將迎來貴客,朕的目標是一個也不能少!”

隨便幻想一下歷代皇帝被關在同一個牢房的景象,劉辯就覺得充滿了喜感,“已經關起了唐高祖李淵與宋太宗趙光義,下一個是誰?”

“如今東北局勢錯綜復雜,李唐強勢崛起,諸侯戰戰兢兢。陛下可派使者聯絡烏桓、鮮卑,承認慕容儁、努爾哈赤的單於之位,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封王。將這些異族收為已用,利用他們牽制李唐,此為驅群狼逐猛虎之策,陛下可以一試!”眼見得諸葛亮與孫臏運籌帷幄,蒯越不甘示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劉辯不假思索的一口拒絕:“不必了,烏桓、鮮卑皆化外蠻邦,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況且匈奴正在崛起,就算鮮卑、烏桓要認主,也是先向鐵木真臣服,我大漢兵多將廣,縱然四面開戰也無所畏懼。不必與這些異人聯盟,管他與李唐誰輸誰贏!”

劉辯嘴上在這樣說,心裏卻在暗自嘀咕:“朕不會告訴你們,一百年之後就是漢人最悲慘的歷史,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年代,漢人被像牲畜一樣屠殺。那些劊子手之中就有這些異人的兒孫,對這些本性兇惡的番邦,必須施行鐵血政策,打到他們心服口服,打的他們膽戰心驚,一萬年也不敢覬覦漢人!”

“犯強漢者,雖早必誅!”劉辯在心裏信誓旦旦的吐出了八個字,“不要以為過去的歷史就過去了,我這個穿越者回來替那些死在胡狗手下的漢人討還公道來了!和你們這些屠夫聯盟,朕怎麽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無辜亡魂?”

既然劉辯不肯聯合異族,沮授便改弦易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冉閔雖然是反賊領袖,但也算是一時豪傑,若非他在北方扛住匈奴、鮮卑,還不知道有多少無辜的百姓淪為奴隸,慘遭殺身之禍。如今冉閔腹背受敵,四面楚歌,陛下何不派遣使者出訪,赦免冉閔的叛逆之罪,賜以官爵,以示招募?”

“嗯,沮公與所言倒是,黃巾之亂雖然罪不容赦,可也是被逼無奈,皆十常侍之罪也!”

作為穿越者,劉辯對於黃巾軍並沒有過於強烈的仇恨,反倒有些同情。吏治腐敗,官逼民反,若是能夠活下去,誰又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扯旗造反?但身為皇帝,劉辯也不可能給黃巾歌功頌德,只好把罪責向十常侍身上推。

“冉閔雖然謀反有罪,但守衛邊塞,抗擊胡賊,保衛地方,可謂功過相抵。在胡人與匈奴之間,朕更願意接受黃巾叛軍。朕這就修書一封給冉閔,只要他肯歸順朝廷,朕定然既往不咎,予以重用!”

劉辯當即親自提筆修書一封給冉閔,親口承諾,若是冉閔肯率部歸順,非但既往不咎,還將以大將之職相授,允許他的邊塞抗擊胡人,由朝廷供給糧草。給冉閔修書完畢,劉辯又給宋江寫了一封書信,讓他在冉閔身邊多多活動,遊說諸將歸順朝廷,將來必有重賞。

和煦的春風之中,使者攜帶了天子的詔書以及印綬,快馬加鞭趕往幽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