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三公九部(第2/3頁)

就在劉辯陷入沉思的時候,系統則繼續按照宿主的指示報數據:“袁譚——武力77,統率85,智力60,政治57。”

“高幹——武力75,統率81,智力58,政治52。”

“審配——武力69,統率84,智力89,政治88。”

“逢紀——武力52,統率69,智力85,政治84。”

“麴義——武力85,統率88,智力68,政治42。”

系統報完了數據之後劉表掰著手指頭數了一下:“不對啊,一下子獲得了這麽多數據,不應該僅僅只有75個仇恨點吧?難道這數據中有之前就獲得的,只不過是本宿主沒有發現?請查詢一下本宿主現在擁有多少點數?”

“叮咚……宿主目前擁有愉悅點總數72點,仇恨點88點。”

“愉悅點增加了二十多個,仇恨點增加了十幾個,莫非是我以國葬之禮厚待盧植,所以獲得了一些推崇儒道的讀書人的愉悅點,同時也引起了一些其他諸侯及手下親信的仇恨?”

劉辯思索一番也就只有這個理由能解釋了,“管他呢,反正距離下次召喚越來越近了!”

印書這件事給劉辯帶來了很大的思想感觸,經過連續幾天的深思熟慮,決定改革現在的朝廷制度,提升政府效率。現在的三公九卿職權過於混亂,分工不夠明確,自己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這套官僚制度加以完善,更好的維護皇權為國家服務。

“改三公九卿制為三省六部制吧!”這是劉辯一開始的想法。

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的職責還好理解一些,至於其他的光祿勛、大鴻臚、太常、太仆這一些官職提起來就讓人犯迷糊,究竟是管理什麽職責的呢?相較之下,六部尚書則簡明扼要,只需一個字就把負責的範圍詮釋了出來。甚至毫不誇張的說,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制度的巔峰,遠遠勝過三公九卿制!

“可是就這樣撤掉三公,肯定會有阻力,要不就把三省六部改成三公六部吧?反正三省的行政長官也只是掛個虛名,真正的權利在六部尚書手中!”思前想後,劉辯決定采取折衷的辦法。

“這樣一來,三公肯定不會反對了,可是九卿改成六部,至少得有三卿落空,這會不會那些落空的三卿產生消極情緒?”劉辯在心中反復的推敲。

思前想後,經過了幾天的考慮,劉辯定下了最終的方案:“索性改成三公九部好了,在原先的六部上額外增加一個農部、學部、醫部,這樣就可以了!”

拿定主意後,劉辯大筆一揮,在禦紙上寫下了自己的改制方案:三公不變,仍為太尉、司徒、司空,品銜為正一品,享年俸萬石。當然,這裏的萬石並不是真的給一萬石,而是俸祿的一種級別名稱,真正的數目是年俸四千二百石。

三公下設九部尚書,分別為四正部:

禮部——掌國家禮儀、祭祀、國宴膳司、皇帝登基、皇後、嬪妃冊封,太子冊封等儀式,並負責全國性的選秀才、舉孝廉。

兵部——掌國家軍事,征募新兵,制定軍事戰略,推薦武將人選,考察武將戰績。當然,真正的軍權還是掌控在手握將符的各大武將手中,嚴格來說,兵部更像是參謀部。

吏部——掌全國官員的考核任免,升降、調動。當然,所能考核的最高也就是能到郡守、國相一級,對刺史、州牧這樣的封疆大吏是無權過問的。

戶部——掌全國賦稅、錢糧、國庫、糧倉。

此四部為正四部,主官稱作尚書,全部為正二品,享受中兩千石的俸祿,每年下來可領到兩千一百六十石的薪俸。

四部尚書下設兩名副手,分為左右侍郎,全部為正三品,享比兩千石俸祿,每年可領俸祿一千二百石。侍郎下面設置員外郎四人,品級為正四品,享受比千石俸祿,每年可領九百六十石。

除了以上的“四正部”之外,另外設置“五從部”,分別為以下各部:

工部——掌全國工程、宮苑宗廟建設、山澤、屯田、水利、交通。

刑部——掌全國司法、訴訟、刑案。

農部——掌管全國的土地分配,糧食耕種,提高糧食產量。

學部——負責在全國推行知識教育,建立學堂,掌管學子的舉薦,並負責籌建全國最高等級的太學院。

醫部——負責培養醫匠、郎中,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各個級別的醫院,控制各種疫病的傳播,研究提升醫療水平。

以上五部為五從部,主官同樣設置一尚書,俸祿與四正部尚書相同,只是品級低一級,為從二品。下設兩侍郎,四員外郎,所享受的俸祿與四正部同職稱的一樣,只是品銜分別為從三品、從四品。

以上這些便是劉辯這幾天苦思冥想之後制定的三公九部制,當然為了維護三公的權威,必須讓三公成為九部名義上的上司,所以劉辯又提筆規定:太尉領兵部、吏部、工部;司徒領戶部、刑部、農部;司空領禮部、醫部、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