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7章 藥品行業黑幕

藥品行業的水,很深。

尤其是藥品研發,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這一點,趙浮生心知肚明。

上輩子看《藥神》,開始的時候,趙浮生也像其他人那樣,對生產格列衛的制藥公司破口大罵。

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利欲熏心!

一切可以使用的詞匯,按照電影的描述,用在那些黑心商人身上,一點都不為過。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趙浮生漸漸知道,自己想多了。

以格列衛為例,慢粒的全稱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簡單來說,它是由染色體異位引起的,這種異常會使身體不斷分泌一種酶,這種酶會刺激白細胞無限復制,造成癌變。

所謂的靶向藥,就是能精準地抑制這種酶的活性,同時把它對身體的其他損害降到最低。

一般的家庭,在得了這種病之後,最普通的治療方法,是吃一種叫羥基脲的藥,一個月大約兩百塊錢,它的作用是殺死異常繁殖的白細胞,治標不治本。

吃了一段時間,人就產生耐藥性了,又開始打幹擾素,一星期一針,原理和羥基脲差不多,只是藥效更強。

趙浮生後來查過資料,哪怕格列衛在幾年之後進入醫保,也要一萬塊錢一盒。

雖然廠家和慈善基金會合作,有買三盒送九盒的活動,也就是花七萬多買三個月的藥,就可以吃一年,再算報上銷比例,一年只要花兩萬多就行了。

但問題在於,申請買三送九的條件是很苛刻的,要求家庭年收入少於十五萬,或者有低保,還必須找藥廠指定的醫生來開病情診斷證明。

聽上去,就好像是在領救濟糧。

趙浮生後來特意去查過資料,格列衛這種藥從八八年開始研制,耗時十三年,最終零一年上市,研發成本高達數十億美金。

這還只是一種藥。

同一時期,諾華公司開發的其他藥品項目,最終都失敗了。

這個成本,同樣也被計入格列衛的成本裏。

“你說,這看病的藥,怎麽就那麽貴呢?”

趙媽的一句話,讓趙浮生一愣神。

想了想,趙浮生對母親說道:“這個問題很復雜,不過我覺得,這事兒咱們是解釋不清楚的。”

“你這孩子。”

趙媽瞪了兒子一眼:“要我說,與其讓那些外國人賺這個錢,不如咱們自己投資研發新藥,到時候把價格定得低一點,你能賺錢,老百姓也能得實惠。”

在她樸素的價值觀裏面,這種既能賺錢,又可以讓老百姓得實惠的事情,為什麽沒有人做,她是真的很不理解。

趙浮生苦笑起來,搖搖頭,他總不能告訴母親,國內的技術不可以,如果要進行新藥研發,得在國外建立研發工作室。

而國內這邊,針對進口藥會征收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六不等的關稅,還有近五分之一的增值稅,還有百分之十五的醫院加價,百分之二十的流轉費用。

而這些東西,在歐美地區,是不存在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華夏人吃不起的藥,美國人就能夠吃得起。

美國的醫療是靠保險的,你交什麽等級的保險,享受什麽樣的福利。

可是,你報銷的費用越高,第二年的保險金也會上漲。

說起來,倒是歐洲那些發達國家比較舒服,因為他們的藥品是全部進入醫保,進行報銷的。

但問題是,他們人少啊!

“媽,您就別瞎操心了,這事兒不是那麽容易的。”

趙浮生對母親搖搖頭道。

做藥品研發這一行,絕對沒有看起來那麽輕松,不是你隨便找個實驗室,投資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美金就可以解決的。

打個比方來說,一種進口藥想要進入華夏,不管在國外做過什麽實驗,都得在國內重新走一遍流程,先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申請,審批就得一兩年,然後再找醫院合作,招募病人做臨床試驗,又是至少半年、多則一兩年或者更長時間。做出來的效果還得再批,看你做的過程是不是正確,別造假數據什麽的,加起來可不是就得好幾年。

這跟國外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來說,在韓國,官方會對藥物做技術評估,評估完了以後,明確一個藥的藥效、副作用等等指標,他的藥品監管部門、醫保部門會出面去和制藥公司談判價格。

而在華夏,很長時間是沒有部門負責和藥企做價格談判的。

那麽,一種進口藥怎麽定價呢?

首先,是制藥公司報一個離岸價,到了國內,再加上關稅、增值稅、還有層層經銷商要賺的錢,就成了最終售價。

事實上,針對華夏的高藥價,各個制藥公司也會有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格列衛,就在前年的時候,諾華推出過一段時間買六個月贈終生,但對於華夏的患者來說,六個月十幾萬的費用依然是很高的,這項政策也就過了半年多就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