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8章 勢不可擋(第2/3頁)

品嘗過權力的滋味,品嘗過在圈子裏呼風喚雨的滋味之後,誰會心甘情願放棄?

沒有人。

那種一句話就可以決定旁人前途的滋味,是會上癮的。

而現在,汪家兄弟也是一樣,他們也不希望得罪趙浮生,免得這家夥一發狠,萬一豁出去,直接下場,收購了華宜,那就麻煩了。

這可不是開玩笑,華宜的股權結構,不是汪家兄弟的一言堂,真要是趙浮生下狠心的話,收購華宜,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到時候,汪忠磊覺得,自家哥哥汪忠軍,估計拎著槍崩了張墨都有可能。

上世紀八十年代,汪忠軍和幾個同事下海創立了《購物指南》這本雜志,卻只發行了一期,就被有關部門以非法出版物為由勒令停刊,雜志胎死腹中。

下海之前,汪忠軍是物資出版社的一個閑職編輯。頓成無業遊民後,他每天坐在家裏,看著嶽父、嶽母、妻子挨個出門上班。期間,還和鄰居打了一架。

窘迫的汪忠軍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男人不可一日無錢無名,不然就連路邊的狗都會看不起。他尋思去美國,先弄個外國文憑。

妻子劉曉梅想了一天,第二天她對汪忠軍說:“我把工作辭了,我們一塊去美國,你讀書,我打工養你。”

汪忠軍熱淚盈眶。

後來,他就去了美國。

而喜歡看電影的汪忠磊在一次同學組織的聚會上,看到一個又一個高挑靚麗的女孩走進來,他有些懵圈,因為進來的人都太好看了。

他這才知道,離他家不遠就是中央戲劇學院。

汪忠磊喜歡上了其中一個女生,最後卻連手也沒牽成。但進入影視圈的想法就此生根發芽。

華夏民營影視的發展,是個很曲折的過程。

九四年底,國內第一家民營影視企業嘉實廣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才成立,先後推出了《影視新幹線》《娛樂特快》等電視欄目,覆蓋範圍超過了二百家地方電視台。

華宜也是這一年成立的,但這個時候他們以廣告業務為主。拍電影能不能賺錢,由於政策和市場的限制,彼時的汪家兄弟心裏沒一點底。

事實上,不僅汪忠軍汪忠磊沒底,大部分電影投資人也沒底。

九五年九月一日,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部頒布了《影視制作經營機構管理暫行規定》,其中第五條規定個人和私營企業原則上不設立影視制作經營機構,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單獨或境與境內組織和個人在我國合作設立經營機構。

這一政策,導致民營資本和海外投資方不敢再貿然投資電影業,國內電影投資開始放緩。

從九六年開始,電影的拍攝數量逐步減少,到九九年,華夏電影總票房突破歷史最低記錄,年度票房只有八億元。

很難相信,這甚至只是日後某一部戲五分之一的票房。

那個時候,小鋼炮還是票房毒藥,連拍三部戲被禁的他處於人生最低谷,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入錯了行。

白天的他看著天安門城樓上飛翔的鴿子,滿懷傷感。

晚上還要為了給片子爭取過審的機會,請領導吃飯,席間如此拍馬屁,“您是誰啊,您是站天安門城樓上,看看京城這邊說這邊燈太多有點晃眼,這邊的燈就都要立刻給滅了。”

九八年,汪家兄弟在廣告公司內部組建了電影辦公室。

他們第一次試水,是英達的電視劇《心理診所》,這部片子掙了錢。

兩兄弟開始覺得影視行業真好。

以前做廣告,兩頭不是人,做影視腰立馬就直起來了,最重要的是——還挺賺錢。

然後,他們一頭紮進影視圈,再也沒出來過。

資金是大問題。

謀劃已久的汪忠軍,通過寶馬車俱樂部結識了太合控股董事長汪偉,最終王偉出資兩千五百萬,取得了華宜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公司名字也叫華宜太合。

汪忠軍回憶說:這個合作就是兄弟之間喝喝酒、拍腦門子決定的,我後來才知道這叫私募。但真實情況並不像他所回憶如此簡單,他並不是投資的門外漢,反而是一個資本運作高手。

到了零四年,出於對影視行業外部競爭加劇的擔憂,汪忠軍決定增資擴股。

這時,一直在國內謀求機會的Tom集團,表示有意入股。

於是,Tom集團向華宜投資一千萬美元,其中五百萬美元用於購買華宜百分之二十七的股權,另外的五百萬美元認購華宜兄弟年利率為百分之六的可轉債。

為了確保不喪失控股權,汪忠軍以七千五百萬元回購了購太合手中的股份。

於是,公司的股份變更完成。

當然,這一世,因為有趙浮生的出現,華宜的股權結構現在很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