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真尼瑪天真(第2/3頁)

這本來就是李良做任務所追求的,數據體現出來的自然也是如此。

此時,馬克斯手裏也拿到了球員們的體測數據,對於李良這個關系戶他稍加注意了一下。

“這小子感覺還可以,倒不像是完全來湊熱鬧的。就是不知道,進攻水平怎麽樣。”

馬克斯本以為李良就是憑關系過來走個過場,拍幾張照片湊個熱鬧,給自己加點身價。

然後他回國,爭取打球機會的時候,簡歷中除了“NCAA總冠軍成員”外,還可以加一個“在NBA球隊試訓”,只是最終落選而已。

現在從體測來看,這個布魯斯·李倒是有打美國職業聯賽的身體基礎。

體測結束以後,球員們開始在試訓師的帶領下,進行持球基本功測試。

所有人被分成了四組,每組七個人,在半場試訓師的引導下進行低對抗的控球、運球、過人、上籃和投籃的練習。

同樣是個比較簡單的測試,五個試訓師站在半場,充當防守人。

然後球員拿球,從中場起步,運球繞過外線三個試訓師。

然後在內線兩個試訓師的幹擾下,選擇上籃或者投籃。

試訓師會一邊做低強度幹擾,一邊指揮球員做技術動作,考驗的就是基本功。

這個項目李良也不怕,因為他的控運球基本功並不差。

基本的運球、過人、轉身,胯下,還有傳球,他都能順利完成。

四年在肯塔基大學的刻苦訓練可不是白費的。

但在系統中他的【傳控能力】和【進攻能力】分值都很低。

原因就在於,他沒有辦法在高強度高對抗的情況下完成這些動作。

別說以NBA的對抗標準了,哪怕是NCAA的對抗標準,李良都是不合格的。

沒辦法,天賦擺在那兒,肌肉的反應速度、爆發力和靈敏度都不行,對抗一強技術就失靈。

很多在NBA賽場上球都運不穩,空位投不中的球員,如果降一兩個對抗級別,到低級別聯賽去打球,各個都是能突會投還能傳球的多面手。

相反,一些在NCAA風生水起,技術全面的新星,到了NBA卻百無一用。

當年被稱為“伯德第二”的亞當·莫裏森就是代表,當然他主要是受到糖尿病影響。

現在進行低強度試訓,試訓師都是意思意思,李良當然不怕。

依舊很順利的完成了一系列動作,控球,變向過人,傳球,上籃,急停跳投,完成的很順暢。

只不過,場邊的球探和經理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小子持球進攻不行。

他們各個都是行家,李良在控球過人時的力度、速度明顯不足,這種一上對抗就要丟球。

馬克斯搖搖頭,想果然還是不行,這持球水平,也就打打NBDL,還是替補。

李良倒是覺得挺好,反正他的閃光點就不是持球。

【傳控能力】維度裏,他一個任務都沒做呢。

結束了控球基本功的測試,上午的最後一個項目是自由對抗。

28名球員,分散在4塊場地上,自由組合,進行3v3,或者4v4的半場賽。

沒有裁判,沒有勝負,就和朋友們打野球一樣,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攻防技術。

新秀們開始了各自的組合。

有些互相認識的組成一隊,有些還會稍微搭配一下,一個內線搭兩個外線。

場地上一時間熱火朝天,就好像討價還價的跳蚤市場。

不過和打野球不同,打野球都希望分到強的隊友,在訓練營卻希望分到弱的隊友。

隊友弱了,他才能有表現的機會啊。

於是,李良突然之間從更衣室公敵,變成了香餑餑。

作為冠軍球隊的飲水機,李良實力不行是眾所皆知的,誰讓他上電視的呢?

好幾個球員緊密團結到了李良周圍,一副誰要跟我搶布魯斯·李,我就和他拼命的架勢。

李良受到了過去前所未有的待遇,真不知是該高興還是難過。

最後,李良和馬奎特大學的達柳思·約翰遜·奧多姆,以及法國小子富尼耶組成了一隊。

和富尼耶一隊,李良是沒想到的。

他被李良看作是競爭對手之一,在名單上排第一。

不過兩人在美國都算外國人,因此有天然的親和力。

由於富尼耶實力強勁,其他人都不願意再加入進來。

隊伍成型後,隊伍之間開始自覺進行配對訓練。

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對手,是密蘇裏大學的後衛金·英格利什、馬庫斯·達蒙,前鋒裏卡多·拉特利夫,三人組成的“密蘇裏小隊”。

三個人都來自密蘇裏大學,同時宣布參加今年的NBA選秀,並一齊報名了這次訓練營。

密蘇裏大學今年在大12聯盟打出了30勝5負的優異戰績,是NCAA的熱門球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