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0章 三生有幸?!

別說魯振南對蘇恒的三次評價感到錯愕,驚疑,李府書房,坐鎮指揮中樞,調控一切資源打這一場仗的李望江,在聽到了李元書的匯報後,也是好幾個呼吸,都失神了。

又過了一盞茶功夫,李望江才笑著輕撫額下美須,“你這評價標準,終於從湊合變成合格了?那位大人物,是用什麽標準評價這些的?”

李元書這時也是懵逼的,“父親恕罪,孩兒實在無從得知,不過我能從湊合變為勉強合格,應該就是咱們李家在這一次鹽價大戰中,拉著許家一起給全城百姓送福利吧。”

不止自己虧損,還拉著對手,以往騎在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豪族一起賠錢給百姓送福利,這才是值得蘇恒肯定的方面?

鹽價戰打倒現在,就是今天,李府向全城百姓放言,不一定非要以前認可的那些鹽商們,才能去鹽場拿貨,任何百姓只要抵達鹽場,幾斤十幾斤,幾十斤的散貨李家也做。

薛城百姓轟動了。

以往李家控制的鹽場不讓百姓私下裏去購買,那是因為太麻煩,一個百姓一家人,幾家人跑去一次能買幾斤鹽,幾十斤?全城百姓怎麽說也是十萬往上的,這還多虧了全魯國才五六百萬人口,薛城這港口城市人口才那麽少。

你要是連散貨也賣,李家鹽場得增添多少人手,增添多少麻煩?

十幾文幾十文的散錢,清點以及給與貨物不麻煩麽?記賬不麻煩麽?

還不如找一些有口碑的鹽商,他們認可的,一次就是幾千幾萬斤,甚至十幾萬斤進貨方便,反正鹽商賺的也只是一個辛苦錢,大頭都是被他們鹽場拿了的。

現在,開放了向百姓發放散貨的口子,李家是為此付出了很多人工成本,卻也不得不拉著許家,一起那樣做的,許家不做都不成,你不做,等全城百姓都從李家這裏買到了鹽,買到了一定時日的鹽……

你手裏有鹽暫時也賣不出去了啊。

你說等李府的貨賣空了,他們再等待一段時間接管市場?有這個希望,但李家已經私下裏放出風聲,就算賠本,高價從其他地方進鹽,或者降價戰開始前的正常價從魯家鹽場進鹽,再虧本賣給百姓,也不是不行,反正大家都大戰了起來,有些事做不做是一種情況,該說的,該吹得總是要搞起來。

只要他們讓百姓相信,李府鹽場能長期供鹽,許家就得坐蠟,虧本到一定時間,許家有鹽場,賣不掉鹽,也會崩。

薛城百姓,願意相信李家讓他們吃上一手鹽,不用被鹽商再盤一層麽?當然願意相信!現在的李家在薛城百姓名望中,就是青天在世,李家說什麽,他們就信什麽。

這就搞的許家,不得不也開始散裝賣給抵達鹽場的百姓,更關鍵是,那些百姓,直接從鹽場買了鹽,也沒人念著許家的好,反而都在私下裏傳播,現在多散裝買一批許家的鹽,李家鹽場就能多留存一些……以後這也能維持的更久。

這差點沒把許繼騫那個家主給氣死。

李元書也是覺得,蘇恒本就是同情,或者正視百姓這個群體的大人物,才會在三天前的酒樓上,說出那些話,他之前兩天不管怎麽做,事情格局的確不大。

無非是為了保護王漢家附近幾十上百戶無辜百姓不破產,不被逼迫的賣兒賣女,才搞了那麽大動靜,今天一出,就是薛城十幾萬百姓,都可能從中受益的。

百姓受益越多,虧本的就是李家、許家、還有以往當中間商的鹽商們。

哪怕這種受益和惠及,只是短期的,不是長遠的,可這也算是李家盡自己能力,勉強做到的。

李家同樣明白,價格戰,沒辦法降到10文,更別說以下了,封建時代食鹽昂貴,最主要一點是運輸成本,官商聯手後的稅收等成本高昂。

可在這裏本就是沿海鹽場城市,運輸成本幾乎……薛城百姓出城走幾裏十幾裏就到了。王室或朝廷在這鹽業裏收不上稅,就是一個李家許家等士紳豪門,煮鹽的一個成本而已。

這裏是如此,其他魯國沿海鹽場,一樣如此,海運還特別發達,運輸成本就基本大幅度暴跌,再降價,那真是自絕於魯國士林,引起仇敵無數的了。

伴隨著李元書的話,李望江再次思索起來,幾十個呼吸後,他才笑道,“既然那位大人物,格局那麽高,你都做到這些了,才是勉強合格,下次見他你可以問一下,在魯國有誰能讓他值得欣賞的。”

“有了一個對比標準,咱們才好確定下一步怎麽做。”

李元書啞然,父親這個主意還真是畫龍點睛了,如果只從還可以、還湊合,勉強合格等去判斷,這蘇恒眼光真的高的沒邊了,對李元書也算是一種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