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2章 突發新聞(上)

國產的狙擊槍,不管哪個型號,只要距離一過三百米,基本上彈道散布就會忽然增大,要是超過五百米還想要保持一定精度的,那就得考慮郭泰來上次制作的超級重槍管,而且還得用專用子彈。

現在,八百米上,使用國產的北約制式子彈偏差還不超過30厘米,這已經是絕頂的好槍了。可使用郭泰來制作的高精度子彈,十發子彈居然能打在半徑十四厘米的一個圓內,可想而知這把槍的精準度有多優秀了。

這還是第一次使用,大家還是以L115A1的使用經驗在用,要是等到打上個幾千發子彈,掌握了槍的特性,那在這個距離上還不是指哪打哪?

八百米啊!國內的狙擊手能在八百米上偏差十四公分的能有幾個?這個偏差,足夠槍槍上靶了。

當再次把靶子拉遠到一千米的時候,國產的子彈偏差已經超過2moa,偏差半徑超過了60厘米。但進口的子彈依舊還是能打出1.2moa的精度,至於郭泰來親手制作的子彈,依舊保持著0.75moa的精度,偏差半徑還在22厘米。

在場的都是專業人士,那種一千米想怎麽打怎麽打的只能存在於電影當中,可以說,一千米之內,這把槍就是最好的狙擊步槍了。更何況有效射程還在一千六百米?

沒有繼續往更遠距離的靶子射擊,以前一千米距離能打中靶子已經是特等射手中的佼佼者才能夠碰運氣打出的好成績,現在六個人竟然最差的一個也能在十槍之內上靶三四槍,已經充分說明了這把狙擊步槍的優秀了。

更讓人驚喜的是,這把槍精準度這麽高,可是重量卻只有六點五公斤,比裝滿子彈的突擊步槍略重,但卻比什麽巴雷特之類的大口徑狙擊步槍要輕上太多。便於攜帶,射程卻又這麽高,足以在某些時候改變戰場態勢了。

今天只是第一次測試,其實這樣測試精準度也是不標準的,真正的測試應該是在每一槍都在冷槍狀態下,固定槍支來進行三十發子彈散布測量,這才標準。另外,各種環境下的使用,以及槍支特別是槍管壽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這些詳細測試不是一兩天能夠完成的。

可即便只是今天這不怎麽標準的測試,已經讓所有看到的人全都驚喜萬分了。

不過,今天的測試也還是暴露了我國的軍工系統方面的一些問題和差距。

由於對精確射擊意識的匱乏和經濟、資源、工業能力的限制,使我國的槍械彈藥長期以來更關注於材料、工藝費用的節省和威力提升上,成品只需要能可靠打響就滿足要求。從仿造蘇聯SVD步槍的79式狙擊步槍到後來的88式狙擊步槍均沒有配套的高精度槍彈,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工藝上的差距,導致國產的子彈在三種子彈當中表現最差。傳統子彈生產線的後裝工藝,鋼芯和鉛墊從彈頭殼尾部向前裝入,使用沖子等工具將其沖壓到位,並將尾部收口。這種工藝對彈頭的一致性會有一定的破壞,進而影響到彈殼早期槍膛內的定位精度和彈頭指向。定位精度不足會使子彈與槍膛的貼合不能做到緊密、牢固、一致;引起每一發彈頭的初始指向都出現較大的差異,破壞彈道的一致性。

我國彈殼生產只看外部尺寸,不看質量分布(各處厚薄)的驗收標準,也是極大的差距。面對西方相當於我國量具精度的彈藥模具精度和遠為繁瑣嚴格的驗收標準,工藝和質量控制上還有不少的積年欠賬,更不用說彌補口徑設計和材料上的巨大缺陷。

同樣是國產,郭泰來手工打造的彈殼和彈頭非但沒有被進口的彈藥比下去,反而表現的更加的優秀,這已經很是說明問題了。

以前是沒有好的,只能用現有的東西硬撐,現在看到了郭泰來拿出來的設計樣品,看到了郭泰來生產的子彈,軍區的領導就直接坐不住了。正好東方集團的趙向北就在現場,二話不說,立刻拉著趙向北談話去了。

中心思想很明確,不管其他軍區怎麽想,京城軍區就要最好的。以前沒有那是沒辦法,現在既然有了,那不用說,肯定要最好的。怎麽生產趙向北自己決定,哪怕成本為此會提高不少,軍方也認了。這是高精度狙擊步槍,又不是人手一把的突擊步槍,只是少量裝備部隊,成本高就成本高吧!總比讓出任務的特種戰士拿著國外的狙擊步槍更能讓人接受吧?

趙向北其實早就想要轉變一些觀念了,早在他執掌南方集團的時候就在不停的嘗試提升質量提升工藝,對此哪裏會有不同意的想法?就當是為了力挺郭泰來他也會答應的,何況他本心也想要提升軍工系統的工藝和質量,雙方一拍即合。

郭泰來的這款狙擊步槍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高精度狙擊步槍,成本高昂價格昂貴那是正常的,誰不知道一分錢一分貨?問題之前不是沒有那麽好的貨色嘛,軍方舍不得掏出來那份錢嗎?現在有了,軍方也能接受高成本,那趙向北還猶豫什麽?